农业产值增大,地位下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特别是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更快。例如印度1985年农业总产值544.7亿美元,比1965年增长了1.5倍,但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地位由1965年的47%下降到1985年的28%;又如日本1985年农业总产值为398.4亿美元,比1965年增长了3.8倍,但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地位由1965年的9%下降到1985年的3%;农业总产值地位下降的原因在印度主要是由于工业、服务行业的比重增大,在日本则主要是由于服务行业的比重增大。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和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经济结构进步的重要标志。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自60~80年代以来,在世界第一产业中畜牧业的比重相对提高,种植业的比重却相对下降。例如英国和芬兰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0%,美国、原苏联、法国、捷克等国则占55%左右,还有一些国家种植业的比重仍占主导地位。例如日本、印度等国的种植业则占70%以上,中国也占75.4%;有些国家的渔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例如冰岛渔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4.4%。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同 战后,欧美各国农业的技术改造以机械化为先导。这是由于地域辽阔,主要农业地带以平原为主,以麦类作物占优势,适宜于发展机械化作业。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国家中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3~4倍,谷物联合收割机增长了3倍,载重汽车增长了4~6倍,同时其它各类农业专用机械增长也较快。80年代以来,美国的玉米、棉花和原苏联的向日葵、甜菜的播种与收获等主要田间作业几乎全部机械化;欧美和大洋洲一些国家畜牧业中的饲养、屠宰、挤奶、剪毛等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欧美一些国家的林业采伐、水产捕捞等机械化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1990年,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拖拉机拥有量占世界总台数的近3/4,收割机和脱谷机占3/5以上。就是在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其中西欧拖拉机占55.5%,北美占29.1%,东欧、原苏联占14.4%,大洋洲仅占2.2%。广大的亚非拉国家近10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虽然也有一定的提高,但进展非常缓慢,其拖拉机仅占世界的19.3%,收割机、脱谷机只占世界的7.3%。此外,欧美各国把农业化学、品种改良提到重要地位。农业的用电量占的比重也较大。总之,欧美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加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不少国家,农林牧渔产品商品率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农业地带性明显,地域差异性大 世界农业生产如果按地域划分,地带性显著,地区分布不平衡。世界农业的生产自低纬度到高纬度和由平原到高山地带,呈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布。世界各大洲、各大国自然条件的水平地带分异非常明显,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这些农业带对农业的分布、农业部门的地域结合特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各洲、各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的不同,其农业地带分布亦有所不同。由于各地区海拔高度的不同,尤其是山地的农业发展呈明显的垂直差异。
种 植 业
种植业是第一产业的基础。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
粮食作物 全世界现有14.77亿公顷耕地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7亿公顷,约占近一半,粮食生产约占用了世界劳动力总数的1/3。在历史上世界粮食生产基本上与人口增长是相适应的。
(一)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
(1)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但不稳定世界粮食生产总的趋势是不断地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粮食生产发展很快。从1946年到199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由5.33亿吨增加到1990年的19.55亿吨,约增长了2.7倍,创历史最高纪录。90年代初期比40年代初期几乎翻了两番。世界人口增长由1946年的22.75亿增加到1990年的52.94亿,增长了1.3倍。粮食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同期人均粮食增长了57.69%。
表3-2 世界粮食总产量总人口和人均粮食
然而粮食生产是不稳定的。如70年代初,由于世界性气候反常,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亚欧大陆、非洲大陆不少国家和地区粮食曾大幅度歉收。
粮食虽然增长迅速,人均粮食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世界各地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粮食对一些地区或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全世界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约有5亿左右,其中1.8亿为儿童。
本文标题:世界第一产业地理(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6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