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地理对部门的研究,绝不是对区内所有部门的简单描述,而是研究由这些部门所组成的“大厦”(即地域部门结构),研究其“大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与当地的条件因素相符合,有无“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之处,如何改造和完善“大厦”的结构。
(3)经济地域与地域空间结构 地域空间结构也称产业空间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与受其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域和联系区内外的网络系统,三者之间的地域分布与组合关系。虽然任何经济地域都是由经济核心,外围地区和网络系统三者所组成,但是,由于各个经济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部门结构等的不同,其空间结构则多种多样。
如世界各国、各地区,有的单经济核心非常突出、强大,其网络系统呈放射状与环状,其外围地区逐渐发展成城市群,外围地区与核心结合的十分紧密,如法国的巴黎地区、英国的伦敦地区、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和我国的北京地区与沈阳地区等,均属于同一的空间结构类型。有的地区地处过境的地理位置上,如俄罗斯的乌拉尔和伏尔加河流域区以及我国的吉林省等,这样地区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核心组成,其交通网络多为艹、井字型。如吉林省则由长春和吉林两个经济核心组成,其交通网络则为井字型结构。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经济地域,其经济分布稀疏,城市等级与行政区划相一致,交通网络分布稀疏。沙漠地域,城市多分布在其外围边缘的绿洲上,交通网络呈环状分布态势,等等。总之,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因而,区域开发模式也必然多种多样。世界经济地理的任务,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真分析各个经济地域内外条件的基础上,揭示其地域空间结构类型,指明其区域开发模式。
(4)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 区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始终关心的领域,也是这一学科研究的最后归宿。经济地域不同于各个部门的单项区域,而是诸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地域是劳动地域分工发展的结果,经济区则是劳动地域分工的高级地域组织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入,全世界已经形成统一的经济地域系统。
经济地域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还有综合规划区(如前苏联组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系统,城市也可作为特殊类型的经济地域,存在着城市地域系统。
一国之内的经济区可以形成几级的经济区系统,如全国一级的经济区、省级经济区、省内经济区,以及基层经济区等。在经济区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经济地带系统,如世界规模的经济地带、国内的经济地带以及省内的经济地带等。综合规划区也是经济地域的一种形式,我国的综合区域规划地域,其它国家的规划区等,它是对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域经过人为的规划和集中努力而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地域。城市是现代工业、郊区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诸非物质生产部门密集的地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经济地域。城市由城市地带、城市群、城市区组和城镇区组等组成城市地域系统,关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可以概括为表2简单图式。
通过表2图式可以看到,经济地域系统不是单一的经济区系统,而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及综合规划区等共同组成的复合经济地域系统。各系统间相互联系、互为交错,形成一种复杂的局面。如一个世界经济地带可以包括许多国家,而有的大国又横跨几个经济地带等等。
表2 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简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世界经济地理只研究或讲授经济区及经济区划系统是不够全面的;还应该认真研究地带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和综合规划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经济地域体系,并能在理论建设和实践工作等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区是经济地域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由于受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经济区的形成有先有后,其地域范围有大有小,大到全国一级经济区,小到基层经济区,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层次;而经济区划则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着或正在形成着的经济区的主观认识与划分。
区域经济地理(包括世界经济地理)与经济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以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为指导,区域经济地理要不断地用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来武装自己,而经济区划则是区域经济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实践领域。
经济区划是实现从宏观上指导和管理国家经济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了全国一级的经济区划网,就有了一个大的经济地域战略布局,从而为开展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在四化建设过程中,已经把制定全国地域发展战略提到了重要日程,为此,开展全国一级经济区划势在必行。
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或具有区际意义的,大范围的呈条带状分布的综合性的经济地域。从地域上看具有相对连续性分布特点,从生产力水平看具有由高到低逐渐过渡的趋势。
就世界整体看,大致形成了发达经济地带、次发达经济地带、发展中地带和待开发地带。就一国而言,经济的地带性分布特点也十分明显;在一国之内,有的大经济区,甚至一个省的范围内,也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
经济地带是经济地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深化的重要地域体现,也是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大的地域上的反映。
经济地带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地域运动诸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它是世界规模的经济集中与分散和经济地域不断扩展规律,在大的地域范围内的体现,从而形成不同水平和梯度的经济地带。同时,它也是大的地域条件因素相互联系与互为作用的结果,经济总是向条件优越的临海地域和位置交通条件方便、经济基础雄厚的地区集中。大的生产地与燃料、原料地和消费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是形成经济地带的又一重要原因,俄罗斯西部欧洲地区能源与原材料逐渐耗竭与减少,是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特点的东部地带的重要原因。各大经济地带由于条件因素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其产业结构类型、部门组合形式及其层次,也截然不同,如发达的经济地带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多层次、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而发展中经济地带则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层次的经济地带。经济地带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分化组合的过程,低层次的经济地带将会发展成为高层次的经济地带,高层次的将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达经济地带的某部分地域,可能变为次发达经济地带的一部分。而次发达的一些地域也可能变为发达地带的一部分。
各大经济地带之间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工,并形成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信息、技术、资金、先进设备等,由高层次经济地带流向低层次经济地带;反之,能源、原材料、农牧产品等,则从低层次经济地带流往高层次经济地带,这是一条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世界经济地理所探讨的主要规律 科学是研究和探讨规律的,它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总结概括,提升为规律,用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过去,了解现状和预测未来。把握住规律性,人们就能自觉地去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发展生产的活动,造福于人类社会。任何一门科学往往都是研究自然或社会的一种客观事物或某一种客观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一个或数个规律,其中必有一个主要规律,它制约着其它规律,这个主要规律即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这门学科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
什么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所遵循的主要规律?什么是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的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主要规律;而正确反映这一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是世界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
图2 劳动地域分工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地域的关系
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域分工、地理分工等几个名词概念的涵义基本相同,即表示产业的地理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是劳动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由于劳动地域分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从而,使社会生产尽量分布在自然、社会、经济诸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充分发挥其优势。由于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宏观经济效果。劳动地域分工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它又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的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必然表现在其经济地域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上。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经济地域间的关系可参看图2。
本文标题:世界经济地理下篇前言(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3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