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中的有机质
当植物死亡或者产生了枯枝落叶以后,生物物质必将加入土壤之中,而后这些生物物质随之发生降解。这种降解的一般过程与产物,可以用图9-9加以说明。
一旦生物物质进入土壤,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会存留于土壤表面,也有一些会发生在土壤的根系带。此外,土壤动物和其他土壤生物区系本来就生活于土壤之内。经过一定的过程之后,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混合起来,并在剖面上形成一个规则的垂直分布。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土壤有机质沿剖面的分布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任何一种特定土壤成分,此种有机质与
无机质的混合物,将能够作为一种扩散过程加以有效地解释。这种扩散作用和据此而来的扩散方程,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行使描述土壤剖面内各类组分分布的功能,并且产生了一种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净传输行为。至于存在于土壤表面处的有机质,在其初始阶段的累积过程中,必然会有净余的向下混合的趋势,而同时又必然会有净余的无机物质向上混合的趋势作用着,这两种趋势产生的最终结果,决定了土壤剖面中各类组分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有机质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而且随着植物体被不断分解,它的成分还会变得更加复杂。其中也包含不少很难分解的大分子芳香族化合物,例如木质素。在土壤内的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不可能依赖直接的光合作用建造自己的种群,因此最为简单的办法是把它们都包括在土壤有机质的范畴之中。元素碳可存在于长寿命的分解产物中,因而也可以被包括进土壤有机物的范畴内,只是在其中有一个占据很大比例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CO2),并在1~2年内,为土壤中的有机质提供碳源。氮也是土壤有机物所必需的元素,尤其是当它作为各种类型蛋白质的形式出现时,更是如此。此类蛋白质,一部分直接来自死亡的植物体,另一部分常通过对大气中氮的固定而获得。一种稍微复杂一些的模型,被要求具备模拟上述各类状况的能力,并且要求在描述该系统时应具有相当的精确性,这就肯定地加大了研究机理和建造模型的难度,尤其是同氮的行为有关的过程,更迫切地要求作出明确的结论。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人进行过探索,如在1973年,比克(Beek)和费利赛尔(Frissel)就作过此类的研究。
对于土壤的长期进化和发育,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首先假定某些特定的条件,至少也应该允许某些变量(可能是有机质中不同成分的分解速率变量,也可能是其他有关变量等)出现在某个合宜的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一个包括有3种成分的模型,就代表了它们是某种具有最简单形式的模型,其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由图9-10予以表示。
1.碳水化合物
包括糖、淀粉和纤维素。这个组分在分解时成为CO2的主要来源。该成分总是以带着C6H6(OH)6的基本结构作为其标志。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由一个十分熟悉的方程式表达,此方程式正是光合作用的逆反应:
C6H6(OH)6 6O2→6CO2 6H2O
2.氨基酸
它代表蛋白质的基本建造材料。在土壤中是N同R—CNH3—COOH相结合的主要源泉。R表示数值为6.0的整个C∶N比率。氨基酸的分解可直接产生碳水化合物,而其中并无CO2的释放。至于N的固定,在模型中是作为分解时的逆过程来对待的。氨基酸的分解根据如下方程:
本文标题:土壤发育模型(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4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