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提出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
以韦伯为代表的最小费用区位论,在假定需求给定,且对企业区位选择不产生影响即不考虑需求因子作用的条件下,认为单一企业区位的选择动机是追求费用最小。以霍特林为代表的区位相互依存学派,假定的线状市场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企业,认为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地域(销售量)的区位就是最佳区位。与此相反,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却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韦伯假定需求和价格已给定,即把收入看作是一定的,但事实上,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和市场地域大小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也与选择的生产区位有关。如果各生产区位的生产价格不同,那么,各生产区位所占有的市场地域大小也不同,即总需求不同。总需求的差异将带来收入的不同,最终导致最佳区位的空间变动。总之,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上的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域。他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某个农户开始生产啤酒。当他生产的啤酒超出了自己的需要之后,其剩余部分将用来销售。如图3—16所示,在生产地P处,啤酒的销售量(也即需求量)为PQ。但随着距生产地距离的增加,必须增加运费,价格自然随之上升,需求量随之减少。到F点,需求量为零,也即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边界。QF为需求曲线,以PQ为轴,将QF需求曲线旋转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为廖什的需求圆锥体,也即为该啤酒厂的需求总量,需求圆锥体的底面,即以P为圆心,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就成为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
同上述的农户一样,其它农户也加入到啤酒生产时,在这一平原内形成了其各自连续的圆形市场地域(图3—17(a))。为占有这些市场,各生产厂开始扩大规模,市场地域扩大,导致圆形市场地域相接(图3—17(b))。即使如此,仍然在每三个圆形市场中间存在有供给空白区域,各自的市场地域进一步扩大到重叠,从而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图3—17(C))。六边形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其它多边形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达到最大化。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不是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霍特林学派的“线型”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廖什的区位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
本文标题:其它工业区位理论(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7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