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活动,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活动。而这种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生产活动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作用而进行的,同时也需要工具、机械等必要的手段(通常被称为资本),因此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技术关系的,这种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x=f(y1,y2,…)
式中:x代表产出;
y1,y2分别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造工业的产出P、雇佣劳动量L及固定资本量C的数据为基础,导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P=bLkC1-k
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由于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产出已开始不主要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更多地取决于科技投入。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于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对于经济活动中生产区位产生影响的生产要素除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外,还有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在这些生产要素中,既有初级基本要素也有高级生产要素,前者如土地、原材料、能源、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后者则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其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由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差异,反映出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同样面积与自然特性相近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的利用价值相差悬殊,通常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反映在土地价格上)也相差很大,一般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图2—2)。
就农业土地利用而言,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此外,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也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在后续的农业区位理论有关章节中将论述,即使是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土地自身特性完全相同,但由于相对于市场(城市)的位置(距离)不同也会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
就工业土地利用而言,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与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都要有地势平坦、面积大而且土地承压力强的土地,而这些大面积的土地在城市中心部位以及市区是很难找到,即使能找到,由于地价昂贵,也很难承担地价成本的压力,因此这样的工业行业一般都放在郊外。而另一种工业类型,我们通常称之为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
本文标题: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8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