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 >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

时间:2011-02-05 22:4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概念

经济区划的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早期的概念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划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经济区划不仅限于把经济区的边界划出来,而是重点分析经济区的发展条件、结构变化、存在问题,并进一步规划其发展方向、战略和对策。所以,现在的经济区划概念内涵比较广,而且具体的定义较为接近。如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揭示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的特征,为在计划管理工作中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和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并为生产布局、编制地区国民经济计划、开展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宏观经济效果的目的。”“经济区划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认识与划分,以达到组织区际合理分工、有计划地建立与加强区内各部门间、各子区域间经济联系,指导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实现整体经济的最优化的目的。”

根据经济区划的实际研究与工作内容,参考已有的定义,我们认为,经济区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经济类型区划

经济类型区划的目的是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特定问题而把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划分出来,对它们采取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及其它方面的政策,消除其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促使它们健康发展,并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经济类型区划的基本原则是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的差异性。即某个经济类型区的内部必须具有某方面经济特征或经济发展问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与区外则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划分经济类型区时,确定经济区边界的方法因涉及的经济问题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经济问题的特征选取相应的指标,然后,按照不同地区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进行归类,并把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连的地区划分为一个经济类型区。如在划分贫困区时,一般采用人均收入,或者人均收入与失业率作为指标,首先划定贫困线,地区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在贫困线之下者就属于贫困区。进一步,划分贫困等级,根据各贫困区的贫困程度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贫困区。为了更准确地划分经济类型区,有时也选取比较多的指标来衡量某方面的经济特征或揭示某个经济问题。如美国在划分经济开发区(即贫困区)时,就曾采用了高失业率、低收入、住房和卫生及教育设施落后、主导经济部门处于衰退状况、劳动力或资本大量外流、生产总值增长率低等指标,并按贫困程度由大到小把贫困区分为再开发区、经济开发二级区和经济开发区。

经济类型区的边界划定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它们的经济特征或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部门经济区划

部门经济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进行经济部门内部的地域分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该经济部门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因为,就某个经济部门而言,由于其内部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区位指向不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既要寻找最适合的地方发展,同时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获得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实现整个经济部门发展的优化。

部门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是区内某经济部门的同质性和集聚性。亦即所划分出的部门经济区的内部必须是某类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在生产、经营方面与区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的部门经济区在一个经济部门的发展中承担着独特的作用,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部门经济区内的各地区之间在该部门发展条件、存在问题等方面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部门经济区的边界划分主要考虑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同时,还要根据该行业在资源利用、生产或经营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共同确定边界所在。集聚程度可以用区位商、集中指数来衡量。如就某个行业而言,凡是该行业集聚程度高且空间上又相连的若干地区都应划入同一个部门经济区。资源利用、生产或经营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来确定,一个部门所发生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联系所能达到的主要地域边界大体上就是该部门经济区的界线所在。运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就基本上能够确定部门经济区的边界。也有学者指出,从部门经济区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把当前与某经济部门关联性小,但在发展中将与该部门集聚区建立密切联系的地域也应该划入当前的部门经济区。特别是,部门经济区的发展所必须获得的资源来源地区,或者是解决发展中问题所必须依靠的地区,更应该划入其范围之内。

对于划分出的部门经济区,需要继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深入地分析部门发展的条件、现状,发现其发展的优势和制约要素;其次,确定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再次,选择经济区发展的重点和途径,包括资源的利用方针和方案,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制订促进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四)综合经济区划

1.综合经济区划的目的。进行综合经济区划主要是为了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建立彼此分工、相互补充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空间体系,使各经济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特殊功能、能够承担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某方面任务的经济系统,以及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地域单元。充分发挥各经济区的优势,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整体效益。从理论上讲,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必须以综合经济区为单位或框架,依靠综合经济区进行经济布局,落实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

实践表明,综合经济区划为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计划,开展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同时,也为企业跨区域扩张、设置分支机构、制订市场开发和竞争策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与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区划的具体目的等有关。

在西方国家,进行综合经济区划主要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综合经济区划首先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使综合经济区在全国或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独特的作用。同时,综合经济区要在相当程度上形成满足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能力。从产业结构看,综合经济区要形成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二是,综合经济区在空间上由经济中心城市与吸引腹地共同组成。综合经济区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各种经济网络为纽带,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综合经济区的界线应与一定的行政区界线一致,以有利于依靠行政机构执行有关的经济政策,同时,也相对地照顾到行政区中所包含的民族和乡土因素,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在前苏联,进行综合经济区划遵循的原则比较多,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综合经济区在经济上的统一性或完整性。即在区内构建以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对区外服从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其二,综合经济区发展的远景性。要求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合理组织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和划分界线。其三,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统一。既要照顾到一定行政区边界的完整性,又要有利于按照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组织经济发展。其四,在经济区划中认真对待民族问题,尽量保持民族分布地域的完整。其五,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作用,把中心城市的吸引腹地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是,综合经济区的范围又不能只包括中心城市的腹地,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其它要求。其六,注重依靠交通网络连接各个地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又注意经济区运输费用的总体节约。

在我国,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吸收了国外的有关做法,也考虑了我国的具体情况。比较公认的原则有,第一,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即把主要经济中心的吸引范围划入一个经济区,以发挥经济中心的组织作用。第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经济部门,把它们所涉及的地域都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以利于建立有特色的经济体系。第三,资源的相关性。为了保障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相对的独立性,为经济区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需要把相关的资源所占据的地域尽量划入一个经济区。第四,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相同的地域划入一个经济区,以便于增强经济发展优势,采取统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考虑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综合经济区在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的需要。第六,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此外,有人认为,综合经济区划除这些原则外,还要考虑民族原则,即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防原则,即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使各经济区特别是大经济区在战争时期保持经济体系的完整,以利于支持战争的胜利;生态原则,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尽量把在生态上有密切联系的地域划在同一个经济区内。

不难发现,上述各个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存在一定的交叉和矛盾,所以,在具体进行综合经济区划时,需要以某个原则为主,兼顾其它的原则。一般地,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中心城市与腹地相结合是主要的原则,同时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经济区的界线,建立经济区的内部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3.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在前苏联,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统计分类法。通过选择反映资源分布、经济和社会方面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指标,把指标近似且空间上相连的地域划为同一个经济区。其二,经济中心分析法。首先确定主要的经济中心,把每个经济中心的吸引范围找出来。然后,按各经济中心之间的等级与层次关系,把各吸引范围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经济区。其三,经济联系法。主要是根据专业化生产部门、重要的生产基地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形成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联系在地理空间上延伸所能达到的地域划分经济区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把与专业化生产部门、重要的生产基地有着密切联系的地域均划在一个经济区内。也可以根据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方便程度来把相互联系程度高的地区划为一个经济区。其四,动力生产体系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从燃料动力、原料生产开始,沿着生产顺序,直到最终制成品的生产,形成一个生产体系。然后,按照生产体系的各个生产阶段的空间分布和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把相关的地域组合成一个经济区。

我国在经济区划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调查研究。广泛地对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生产布局、城市体系、交通网络、社会发展、发展的历史等进行深入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发展方向和空间关系,把经济联系紧密、发展方向相同、空间上相连的地区组合成经济区的雏形。第二步,划分经济区的界线。根据专业化部门、主要的经济中心、交通网络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按照上述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初步划分出经济区的边界。第三步,深入研究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和在国家或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明确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区的总体要求;比较经济区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限制因素;确定经济区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方向及经济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和规划城市体系建设;处理区际关系等。同时,根据这些方面发展、变化的需要,进一步修订经济区的界线。第四步,对经济区内的次一级经济区进行划分,指出它们的发展方向,构建经济区内部分工格局。第五步,编制经济区划方案。把上述研究的结果进行归总,写成经济区划报告。主要包括,经济区的现状、发展条件、存在问题;经济区的功能和发展总体方向;经济区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经济中心体系建设;经济区内的次级经济区划分与发展设想;经济区与其它经济区的关系;经济区的发展措施、建议等。


  本文标题: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6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经济地理学:经济区划(4)经济区(6)
欢迎你对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经济区与经济区划(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