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因为,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对经济区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为从空间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区划就是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根据经济区合理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区
(一)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然而,对经济区的客观性判断,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经济地理学始终把经济区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地理事物。而经济学界的一些人认为经济区是模糊的经济空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任意划分,甚至认为“经济区不是一个区域概念,……只能理解为一个区位,大致那么一个位置。”事实上,这种看法就等于不承认经济区的客观存在。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经济区的客观性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承认。
经济区的具体定义较多,前苏联是研究经济区最早的国家,他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著名经济地理学家H.H.巴朗斯基指出经济区“是具有全苏规模专门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我国经济地理学界早期也是接受的这类概念。现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区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形成各具特色,其内部具有共同经济生活和长期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专门化生产任务的地区生产综合体。”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区的实质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不过,这些定义实际上所指的均是有较高组织水平的综合经济区,而不能涵盖实际中所存在和研究的其它经济区。
我们认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从理论上讲,一种经济活动所包括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分布在地理空间上必然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其活动的场所。同时,它又通过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联系而与相关的其它经济活动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经济系统或体系,同样,它们也占据着相应的地理空间。但是,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外延受到来自空间距离成本、自然障碍、经济或社会方面的障碍等的约束,所以,它们占据的地理空间又必然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相关的经济活动彼此相连和依赖,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或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边界和空间边界,从而构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这就是广义的经济区。
(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有别于其它空间组织的特征。概括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经济区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从组织的角度看,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即区内的经济活动是属于某一类的经济活动,并且,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的基础相似;或者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群体性,即它们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所以,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是区域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组织单位。
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经济区具有比较明确的空间边界,但是,如同所有的地理边界一样,经济区的空间边界也呈现出过渡性,而不是一条绝对的界线。就同类同层次的经济区而言,一个经济区在某一时间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具有排它性,即不可能有另外一个性质和层次相同的经济区与它共享这个空间。然而,如果经济区的性质不同或层次不一样,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若干性质或层次不同的经济区部分或完全共享同一个地理空间的现象。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从对外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区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内部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变化时刻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市场供需、信息传输等。同时,经济区也在对外的联系中扩散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正是开放性的作用,经济区才获得了发展上来自外部的支持和推动,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4.组合上的层次性。从经济区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经济区所占据的地理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经济区有大小之分,这是其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映。就同类经济区而言,从空间的纵向看,经济区可以分成若干层次、且上下从属或包含,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纵向联系;从空间的横向看,每个层次又有若干个规模大体相当、各具特色、具有横向经济联系的经济区。
(三)经济区的类型
根据经济区内部经济活动的构成及特点,可以把经济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把经济区分为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经济区,其中,单一功能区又分出经济类型区和部门经济区,多功能经济区又分出流域区和综合经济区;另一种是把经济区分为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我们认为,经济类型区实际上并不是反映某种经济功能,而流域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区,所以,后一种分类更科学。
1.经济类型区。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这类经济区的特点是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而与区外的差异性比较大。常见的经济类型区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识别。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判断,有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或称为不发达区、落后区);依据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判断,有贫困区、萧条区等。
2.部门经济区。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部门经济区的特点是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似。一般来讲,部门经济区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基本相同,内部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大体相似。常见的有,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它们还可根据内部的行业构成做进一步的划分,如工业区就可以分为原材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又可分为机械工业区、电子工业区等。另外,部门经济区也可以按其内部行业的数量分为综合性部门经济区和单一部门经济区。综合性部门经济区是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单一部门经济区只有一个行业。
3.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由于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经常被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之中,所以,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的特点是,区内包括了若干经济部门,其中有少数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各经济活动以主导部门为核心存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通过它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并依托其它的城市(也可以称为次级的经济中心)把各地区(它们的吸引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区内的各种交通、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这个网络在区内传输着各种资源、要素,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所以,无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内部的联系,综合经济区都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
综合经济区按空间尺度可以进一步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以我国的行政区作参照,大经济区是由若干省区的全部或部分组成的综合经济区,经济结构比较完整,经济实力强,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基本经济区的范围相当于一个省区的大小,由于我国的各省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范围相对稳定,受行政、自然、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省区内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故基本经济区又被称为经济行政区;基层经济区是省内以县为单位组合的经济区,范围相当于地区和地级市,它也被称为省内经济区。
本文标题: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i/242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i/2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