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的学习应从观察入手,从平凡的日常所见的景观中发现地理问题,很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发现流水侵蚀和冲积所造成的不同地表形态。真实景观的学习,应尽量选取典型地点,尽量多感官同时感知,立体地了解景观。对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景观,师生应共同努力收集彩色景观照片,例如各民族的服饰照片就很能体现区域环境特征。
学习地理景观切不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分析景观所体现的地理特征,例如自然带景观中生物的种类、数量,景色的季节变化等。要比较和概括突出景观的区域特色,例如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武夷山之秀、青城山之幽等。还要结合地图,明确景观的地理位置,通过思考,揭示其地理性,进而学会从景观判断地理位置。同时,还应当练习草绘景观速写,经过综合概括取舍,再绘出示意图,配上文字纲要信号。
3、地理分布的学习
地理分布的学习,包括感性的地理事象的具体分布和理性的地理分布规律。由于地理空间不象几何空间那么规则、明确,而是千差万别、模糊过渡,所以学习难度大,容易使学生久而生厌。
学习地理分布,要将零星散布在各处的分布知识整理归类,打破高中和初中、中国与外国的局限,例如商品率高的农畜产品生产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就散布在世界地理中。对一些共存的分布,要“提取公因子”,例如东南亚的水稻、橡胶等可不同层次地集中,而分国学习就只剩马尼拉麻、金鸡纳等特产了。相关分布不但便于整体记住分布规律,而且还有地理意义。例如沿40°N纬线,把握该纬线附近重要首部的分布;沿海上旅行路线把港口、洋流等串联起来等。有序排列也是整理分布的方法,可以依经度、纬度、河流或铁路线等排序。
地理分布的位置不能只靠地名来背记,还要靠地图。地图提供了准确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便于学习和记忆分布。但地图上的图形很不规则,地理要素又杂而多,令人眼花缭乱,所以,对地图也要进行整理。对中学生来说,一些综合性地图和线条曲折复杂的地图,往往不能清晰地表现某种地理要素的分布大势,因此宜多使用略图。例如,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的脉络在分层设色的综合区域图上不够清楚,应略去次要山脉,余下“三横三撇二捺二竖和一弧形”;澳大利亚自然带的半环状分布只要用六边形表示大陆轮廊就够用了。地图上呈点、线、面的地理事象的分布,应互相作为参照物。例如,河流走向由几个城市来控制,矿产的位置由政区界线、河流、山脉、铁路来控制。
学习地理分布要尽量揭示分布规律。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往往是分布规律的体现,例如,秦岭——淮河一线可以发散想到许多地理要素的分界。等值线地图上,由等值线的疏密、弯曲、闭合等反映的分布规律,可以用其他图象定量地反映分布规律。例如,用中国南北几个城市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配合等温线地图总结冬夏气温分布规律。地理分布规律的学习是与地理成因的学习相辅相成的,塔里木盆地表物质分布的同心圆结构、华北平原沉积物厚度的分布等都启示了“由果溯因”的学习过程。
4、地理演变的学习
地理演变,即地理事象随时间的变化,它可以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使地理学科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分析,加强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和地理学习兴趣。学习地理演变可以揭示地理成因,理解地理特征和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学习包括学习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
学习地理演变要展示演变的过程。地理分布可以借助地图而一目了然,但地理演变的展示则比较困难。一种方法是列表,如地质年代表。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各种图象。过程图一般只能表现演变过程中的几个片断,如大陆漂移过程图,但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则很难在一个画面内用不同符号表示不同时期的片断,应改为边学边画,使“死”图变“活”。地理演变不仅包括空间位置的演变,而且还有数量上的变化。对于数量变化可以借助统计图或地图上的定量符号。例如,将我国东部各大河流的流量变化图配置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汛期的南北推移变化。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yuxue/29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yuxue/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