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逐渐清晰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国地理课程目标结构的变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4—1922年间的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结构中,没有把“课程目标”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课程目标”和具体知识要求结合在一起,很难提炼出地理学习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1923—1935年间的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结构中, “目的”(或 “目标”)成为与 “内容和方法”并列的部分,内容上包含了知识、思想政治方面的目标要求,但没有出现 “知识目标”和 “思想政治目标”的名称。
第三阶段,1936年以后的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均设有 “目标” (或“教学目的”),其内容上比较清晰地规定了 “知识、技能、思想政治”的要求,但没有分别列出。从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了地理课程目标的 “三领域”划分,这种目标结构的划分与同时期国际地理课程目标相比也是比较先进的。
2.2.2.1 日益凸显能力目标
由表2-2可以看出,我国地理课程目标中 “能力目标”的变革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4—1935年间的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第二阶段,1936—1955年间的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强调利用自然 (厚生)之能力,但没有提出保护自然的能力。这是在特定阶段提出的特定目标,反映了当时片面的人地观。第三阶段,1956年以来的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读图、绘图、用图、填图能力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课程目标变革的过程中,能力目标从 “无规定”到 “读图、绘图、用图、填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再到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却表明地理教育界对能力目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其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深化。
2.2.2.2 曾有少数大纲体现方法目标
由表2-2可以看出,在1923年 《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中,提出 “使学生了解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知道适应环境的方法”,这是对方法目标的较早规定,遗憾的是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后的14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再也没有体现对方法的要求。直到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中,再次提出 “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但仅仅涉及了地理科学方法中的地理观察法。
2.2.2.3 思想政治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
由表2-2可以看出,在地理课程目标变革中思想政治目标革新力度最大,无论是名称还内容,变化都十分显著。
从名称上看,1963年以前的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于这部分目标没有给出确定的名称。直到1963年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草案)》中,才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名称。随后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中,首次提出德育。
从内容上看,以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美育等内容为基础的目标逐渐增添了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全球意识,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容,逐渐重视挖掘地理学科本身的人文价值。
【活动】结合表2-2,完成下列活动:
1.仔细观察以往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并结合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评析以往地理课程目标多以哪种目标取向为主。
2.请思考以往地理课程目标应在哪些方面作出改进和调整。
本文标题:国内地理课程目标的变革历程(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7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