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地理接受式学习的内涵
地理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掌握教师以定论形式传授的地理知识,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只要学生接受以定论形式呈现的知识和信息就是接受式学习。通常,接受式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死记硬背并不是接受式学习的本质属性,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接受式学习可以被划分为三种不同性质的形式,即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 “活性”,不能迁移,不能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非主动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或者不去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而只是满足于那些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肤浅的观念。
这两种接受式学习都是在缺乏有意义学习条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它限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因而其学习效果自然较差。当前我国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采取的就是这两种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正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才造成了人们对接受式学习的质疑与否定。
然而,接受式学习并不都是机械的和被动的,我们所主张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实质上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正如其倡导者奥苏伯尔所说,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主动的、有效的。而要实现其主动性和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要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二是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且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既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心理意义,又可以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而得到改造和重新建构。
学是教的出发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理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以地理讲解式教学为主要方式。
阅读卡片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 “登记”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1)在决定把新知识 “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须要对新旧知识的 “适合性”作出切实而有效的判断。 (2)当新旧知识在进行联系时存在分歧或发生矛盾,须要进行调节,重新理解或表达新知识。 (3)新知识要转化到学生个人的参照系中来,即与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背景、词汇、概念等相联系,使旧知识成为可以接受新知识的基础。 (4)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须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新旧联系。可见,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呈现过程而不是发现过程。 |
本文标题:地理接受式学习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