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4 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的知识,如地形、气候、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地理学科一方面阐述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发展变化过程、因果关系等知识,同时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等基本原理与规律。另外,地理学科还选择那些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事实,提供了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方略。
以上述内容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可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的必须进程;人类既不能屈服于自然,受自然的支配,同时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持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应当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 “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地对人的影响。应选择典型实例,一方面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则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使学生形成辩证的人地观。前者的实例如,自然资源是产业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外部条件,但像地热资源、潮汐能、海底石油等资源早已存在,在未勘探开发前,还谈不到对产业活动有什么影响。后者的实例如,在干旱地区这一特定的场合,有无水源就成为能否发展灌溉农业的决定性条件。
阅读卡片 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表述 美国的亨丁顿在其所著 《气候与文明》一书中说:西北欧的温带气旋气候富有刺激性,能振奋人类的才智,有利于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工业革命;反之,热带气候单调,使人懒惰,所以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等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一位社会学者也曾说中国北方人身材高大是由于华北多钙质土,而南方地区为酸性土,因而他们身材矮小些。 ——李旭旦?人地关系的回顾与瞻望?世界地理集刊,1981 (2). |
【活动】如下材料阐述了怎样的人地观?请简要分析。
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如不因地制宜,只凭主观意志办事,是没有不失败的。不考虑自然条件 (如位置、距离、原料和动力供应等)而盲目建设工厂,常常造成重大损失。对土地的不适当开垦,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森林的滥伐所造成的水土冲刷,往往导致破坏生态平衡。
正确认识人对地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地理教学要选择典型例证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点: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破坏自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其前提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必须进程。还要指出,有一种反对干预自然的观点,认为人类干预自然过程,从而引起大自然平衡破坏,这是人类最严重的错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要用例证向学生说明,人类干预自然的过程引起地理环境变化,但不一定要破坏地理环境,其前提是人类必须对自然进程有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人对地的影响,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 “地”的干预意味着对自身的干预,对 “地”的破坏直接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破坏和毁灭。例如人们常常以自己的利益对待自然,具有掠夺自然的性质,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场、过度捕捞和过分使用土地,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破坏;不断加大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从而导致能源、水源和其他资源危机;不断地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损害了自然净化能力,导致了危害自身的利益、威胁自身持续生存的后果。
【案例8-7】 “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50多年来,这里年年植树,树木年年死去。目前整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其中还包括了近一半的天然林。那么,建造的大量森林哪里去了?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十分强烈,蒸发量一般是降水量的7-10倍以上,如没有草本层的有效覆盖,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干旱。而树木的生态耗水远大于灌木和草本 (20世纪6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 “抽水机”),因此,植树造林会加重旱情。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实际上是在和大自然唱对台戏。因为在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是草原或灌丛,树木生长所需的雨量和有效积温不能满足自身的成长,即使活了,也只能长成 “小老头树”。如果我们硬要大面积种树,势必会加重土壤的干旱。
【活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所呈现的资料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地理观点,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了解人地协调的意义与基本途径。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逐步使学生懂得:只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如何协调人与地的关系,人们的基本认识是,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相适应;人类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确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大体上相吻合;利用地理环境,既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又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地理教学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具体案例,渗透并加深这种认识。
本文标题:地理学科的价值观教育(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