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尤其温带海域,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有相应的季节变化。
一、渤海和黄海
冬季,在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活动影响下,渤、黄海区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m/s。南黄海海面开阔,平均风速增至8~9m/s。伴随强偏北大风,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南下,风力可达24.5m/s以上,在渤海及北黄海沿岸,气温可剧降10~15℃,间或降大雪,是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寒潮有时能引发风暴潮,如1969年4月莱州湾增水达2.55m。春季开始季风交替,偏南风增多,至6~8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4~6m/s。但遇有出海气旋或台风北上时,风力也可增至10级24.5~28.4m/s以上,又常伴有暴雨,或者引发风暴潮,是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1972年的3号台风和1985年的9号台风都曾过黄海而达渤海,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潮灾。渤、黄海的大风带,位于辽东湾、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一带以及开阔海域的南黄海中部和南部。渤海中、西部的大风(阵风≥8级)日数平均每年80天左右,渤海海峡达110天,黄海中、南部也可达110
气温在1月份达最低,渤海平均为-4~0℃,黄海由北至南为-2~8℃,南北温差可达10℃。最高气温渤海出现于7月,平均为25℃,黄海出现于8月,为24~27℃。平均年降水量,渤海为500~600mm左右,北黄海为600~750mm左右,南黄海可接近1000mm。雨季在6~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甚至多达70%。
渤海和黄海还以多雾著称,渤海在4~7月,黄海在冬、春、夏三季,沿岸均多雾,尤以7月为最多。多雾区分布于渤海东部、大连至大鹿岛、成山角至青岛、鸭绿江口以及江华湾至济州岛沿岸。渤海平均每年有20~24个雾日,黄海更多,又以成山角最甚,平均83天,最多的一年达96天,而在1973年7月1日~29日,竟连续29天有雾。连续雾日的最长记录是青岛,1942年6月29日至8月4日,共计37天。
渤海海峡有时出现“海市蜃楼”,且以蓬莱居多。黄海偶亦有之,例如在青岛沿岸即数次出现。
二、东海
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冬季寒潮南下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的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平均风速仅5~6m/s。然而,这期间热带气旋却常常取道东海而北上。据统计,1949—1969年间,有154个热带气旋通过东海,约占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总数的1/4。平均而言,每年还有5~6个台风和强台风通过东海,有的年份多达14个。以6~9月间最为频繁,春、秋季也间有过境者。台风过境时,可出现风速极值,如6213号台风过境,香港实测极值风速72.1m/s,1966年9月5日宫古岛观测极大风速值达85.3m/s。伴随台风,常有风暴潮,浙江、福建、台湾三省沿岸即常受灾,1956、1992、1994、1996和1997年浙江沿岸,1969、1994、1996年福建沿岸都曾因台风暴潮而造成较大损失。台风若再遇天文大潮,增水更甚,如1990年18号台风,使温州海洋站增水达2.41m,最高潮位达6.63m。1996年的8号台风,使平潭验潮站出现了千年一遇的特高高潮位。
东海的大风带于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东海西北部大风的日数为120~140天,台湾海峡为100~120天,琉球群岛附近仅10~40天。
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不然,冷气团南下之后,从海洋获得热能而变性,气温明显升高,致使海区南北气温差异多达14℃。正因为如此,气温年变幅北部可达20℃,南部则仅10℃左右。
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西侧平均1000mm左右,东侧可达2200mm以上。台湾省东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达2900mm以上,年降水日数多达214天;琉球群岛的名濑年降水量高达3032mm,比西侧的大陈岛多1倍以上。东海的降水区域随季节有明显变动。冬季在东侧的台湾东北部及济州岛附近多雨,而西半部少雨;春、夏季台湾东北部的多雨区消失;5月份琉球群岛多雨,6月份江浙沿海多雨,相继进入“梅雨”期;7月以后至年底,为东海的少雨期,但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侵袭时,也会带来暴雨,如坎门于1960年9月曾记录日降水量达255mm之多。
东海也常有海雾,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海区西部及济州岛附近海域为东海的多雾中心,例如嵊泗至坎门一带,年平均雾日可达53~66天,台山至三沙一带可超过80天。嵊泗连续雾日曾达18天(1967年5月15日~6月1日)。东海的东部和东南部则少雾,这显然与黑潮高温水流经有关,因为暖海面上的底层大气不稳定,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也正因为如此,终年高温的台湾东岸,全年很少有雾。在台湾海峡中部,因风力较大,也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如马公,年平均雾日仅3天,然而,在台湾西南部的高雄,雾又较多,年平均雾日可达34天。
三、南海
南海位于热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出现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而7~8月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份为最大,多为4~5级,有时也达6~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及南沙群岛以西海域。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然而在海南省西部沿岸莺歌海,全年中却以春风较大,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为5.5m/s;最小在12月,仅3.4m/s。
年平均大风日数,南海比渤、黄、东海都少,越南近海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40天以下。唯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日数较多些,有的可达100天。
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平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于南海海域。多时如1964年,达18个,少的如1954年,只有4个。约有半数台风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余则为南海内所生成。生成的海域主要在10°N以北,且以6~9月居多;10~12月,生成区南移至南海中部。台风暴潮是伴随而来的灾害,从汕头到雷州半岛的广东沿海、越南北部以及菲律宾沿岸等,是台风暴潮的多发区域。据统计,1949—1980年广东沿岸遭受的较大的台风暴潮多达90次,其中1969年3号台风、1979年8号台风和1980年7号台风,都引发了大风暴潮。1980年7月22日在徐闻登陆的7号台风,激发了中国百年罕见的特大风暴潮,南渡站潮位高达5.94m,湛江港实测增水达4.63m。1993和1996年的风暴潮灾也比较严重。
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隆冬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前者为11月至翌年3月,降水较少,可比蒸发量少600mm;后者为5~10月,降水量超过蒸发量800mm。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尤其10月至翌年1月,真可谓名符其实的雨季,降水量比蒸发量多750mm左右。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mm,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
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广东沿岸海域。海口年平均雾日最多,也只有41天,硇州岛24天,涠洲岛19天,其它海区都在15天以下,莺歌海和西沙群岛几乎全年无雾。南海的雾期为12月至翌年4月,以1~3月为最盛,且有从东北向西南雾期渐次提前的现象,例如汕头至汕尾在3~4月,硇州岛和涠洲岛为3月,而海口则提前到1月。
本文标题:自然环境概况-我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