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
一、渤海
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1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
渤海海峡 因有庙岛群岛散布其中,将海峡分为8个主要水道。其中以最北面的老铁山水道最宽(44.5km)、最深(水深50~65m,最深处83m),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由于束水流急,海底冲刷成“U”形深槽。潮流流出老铁山水道西北深槽之后,水流分散,流速减小,于是在深槽末端形成六道指状的水下沙脊,通称“辽东浅滩”。其表面沉积为分选良好的细沙。
辽东湾 是处于两大断裂之间的一个地堑型的拗陷,中部地势平坦,平均水深不到30m,最大水深32m。河口之外,大多有水下三角洲。由于古辽河河谷沉溺于海底,形成了一条长约180km的水下谷地。湾内沉积物以粗粉砂和细砂为主,见图12-1。
渤海湾和莱州湾 是两个凹陷区,地形均平缓而单调。黄河口外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发育,因黄河平均每年输沙108t以上,使河口沙嘴每年平均向外延伸2.5km。渤海湾水深一般小于20m,北部深水区,可达30m;有一条因潮波作用而形成的水下谷地;沉积物以软泥(粉砂和粘土质)为主。莱州湾绝大部分水深小于10m,最深仅为18m;沉积物以粉沙质占优势;东北部有大片沙质浅滩与沿岸沙嘴。
中央海盆 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海盆,北窄而南宽;水深20~40m,为地堑型凹陷;盆地中心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沙。
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的沉积厚度约300~500m。地壳厚度,中部为29km,向四周增加,可达31~34km。中生代之后,几经沉降、断裂、海侵、沉积与上升,才形成了现代的渤海。
二、黄海
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黄海槽是自济州岛经南黄海,一直伸向北黄海的狭长的水下洼地,深度60~80m,自南向北逐渐变浅。洼地东侧地势较陡,西侧则较平缓。黄海槽对黄海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
所谓潮流脊,是在潮差大、潮流急的海域,冲刷海底沙滩而形成的与潮流平行的海底地貌形态。在北黄海,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外的海底,有大片的潮流脊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南黄海中,更有大型潮流脊群,如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的潮流脊群,其范围相当大,南北长约200km,东西宽约90km,有大小沙体70多个。
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着宽广的水下阶地,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则受到溺谷切割,在岛间或岛麓,又常出现较深的掘蚀洼地。
黄海的表面沉积物属陆源碎屑物。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则是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以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见图12-1。
北黄海基底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南黄海具有统一的古生代褶皱基底,新生代有大规模断陷,之后又接受巨厚的沉积,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m。第四纪以来,随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海面有多次升降,大约距今6000年,海面才接近现今的态势。
三、东海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海,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
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架之一,面积可占东海的2/3。东海北部陆架比南部更宽,最大宽度可达640km,这样就使东海海底向东南方向下倾。陆架南部的台湾海峡,平均深度约80m,地形较为复杂,最深可达1400m,中有澎湖列岛和台湾浅滩,浅滩外缘水深约36m,最浅处仅8.2m。东海陆架北部有一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的海州湾。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外,有长江古河道遗迹。
东海又具有半深海特征。大陆坡在陆架东南侧外缘最陡,经短距离直下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呈西南-东北走向,属弧形舟状海槽。剖面为“U”形,两坡陡峭,谷底较平缓,海底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山。
表面沉积自西向东形成与海岸线平行的三个带:近岸细粒沉积物带,中间粗粒沉积物带和外海细粒沉积物带。另外,在济州岛西南有一大片细粒沉积物区,大致呈椭圆形,其中心为粒径甚细的泥质。冲绳海槽底部,沉积物亦为粘土质泥,见图12-1。
东海地质构造主要是三个隆起带和二个拗陷带。前者为浙闽隆起带、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后者为东海陆架拗陷带和冲绳海槽张裂带。海槽南部地壳厚度较小,仅15km。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产生于第三纪,第四纪之后又几经变化,海面也随之有升有降;晚更新世(第四纪的早期)曾为大陆平原,而后又逐渐沉没,形成现在的陆架浅海。
四、南海
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西部和东部则属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吕宋岛以西宽度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的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其中,中沙群岛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浅滩。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等。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向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km,宽约530km。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3400m;南部较深,平均深4200m。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
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中央海盆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近期也发现有锰结核或锰壳(图12-1)。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交汇之处,构造很复杂。一般认为,其中央海盆的洋壳,是在渐新世(第三纪的第三时期)末至中新世(第三纪的第四时期)初形成的。
本文标题:自然环境概况-我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5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