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譬如,印度最近两年就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随着转移来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譬如,对外出口,这些产品的销售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压力;对内销售,这些产品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挤出压力等。
因此,如何将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经济尤其是外经贸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了更多地利用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有利之处,促进产业成长和提高竞争力,应在制度环境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美日欧发达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以IT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仍在继续,国际服务业外包方兴未艾。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应对得当,就有可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这次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调整和重组。经济全球化进程表明,目前阶段不仅体现在生产、投资和贸易等方面,而且呈现出研发、营销、服务、职业、消费全面全球化的新趋势。全球化带动了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9.3%提高到2002年的22.3%。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大都自己开展主要业务,只是转移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90年代后期以来,他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此,他们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如扩展战略联盟,世界最大的15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90%的公司参与结盟;加快本土化战略,赢得所在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加强组织集中化程度,总部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由1991年的51%上升到2000年的56%。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跨国公司达6.4万家,分支机构87万个,分别是20年前的6.7倍和14.5倍,海外分支机构销售收入17.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出口的2.7倍。
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向东半球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跨国公司的转移加剧了下降的进程。以美国为例,由于其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耐克公司除最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由外部提供,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通用电器明确提出要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业公司。据美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结果,美国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
东亚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东亚和东南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1年886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引资的比重从1998年的47%提高到2001年的55%,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本文标题: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563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5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