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0)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0)

时间:2014-02-28 18:4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我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78%;前10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总额的92%。其中,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大体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28%。据分析,我国出口增长中有65%是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伙伴的外包。这10个最大的接受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或者是与美国、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相反,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系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差、政局动荡、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20多年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国能够积极有效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日元以及亚洲“四小龙”货币升值、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好时机,我国积极吸收这种生产能力的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沿海地区因此而逐步形成了世界水平的加工贸易基地。
从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影响来看,比较突出的有利影响表现在:第一,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努力。
从目前我国接受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所从事的这一段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二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这样,低成本的优势就不能充分体现。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一些不很依赖劳动和土地的产业扩大投资。这样,高技术产业更有可能投资于较发达的国家。四是跨国企业凭借着造型新颖、技术先进的产品赚取高额利润;而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有1%至2%的利润。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的潜力。五是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
  本文标题: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0)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563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563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0)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10)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