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课堂教学的状况如何,应该是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还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师生之间情感性流失、能力培养创造性遗失、教学活动学科性丢失的“四失”现象。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
一、针对过去课堂中师生角色的错位,要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回归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显得牢不可破,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不可动摇,学生只能是被动的配角扮演者。由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去考虑如何教,如何完成知识传授,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过程,进而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对此教师必须大胆地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介入和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高一地理第五单元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展开,但如果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提出另类设计方案,通过对比哪种方案更易理解和掌握,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比较,学生认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通过下述环节来进行:①了解区位概念,宏观上熟悉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变化;②对比具体工业城市,区分区位因素差异,以便深入理解影响因素,特别是主导影响因素;③结合案例拓展思维,应用综合方法全面分析;④典型练习精讲精练、巩固和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就使学生不会总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机械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应该说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开始。
二、针对过去课堂中创造能力的遗失,要重视学习活动探究性的回归
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只有和相应的探究与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心智获得实质性发展与提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知识走向学生,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从而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其实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知识掌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果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与解放。
当然,探究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更高的挑战,但这种智慧的交锋过程却是学生学习与生存、发展与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卢梭认为:不要教儿童以科学,而是要他们自己去发现科学。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看似确信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现成结论,学生经历了学习活动之后,只是了解和理解现成结论,会使学生对这些结论产生确信无疑的心理,进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对此,教学时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防止学生思想僵化、能力退化,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高一地理第七单元有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城市交通环境污染是学习的重点,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出现实中的问题“城市中私家车大幅增长与城市环境污染”,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一方面,私家汽车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私家汽车的增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要减少污染,怎么办?”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私家汽车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限制私家汽车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考虑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减少汽车污染,而减少汽车污染的途径主要有技术、生物、管理三个方面,例如要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可以安装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研制新的能源替代品等;要减少噪音污染,可以在一些地方(如生活区、政府办公区)限制鸣笛、使用悦耳的笛声、增加绿化面积等;要控制废旧汽车轮胎的污染,可加强管理提高技术,重视轮胎的回收利用等。通过广泛的探讨,从而使学生既深化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又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路灵活了,创新的火花也被点燃起来。
本文标题:主动适应新课程全面落实新理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99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