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

《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

时间:2010-01-29 00:4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位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当代社会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加之世界各地区间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为此,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2的主题是对人文地理的阐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了本模块的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由此看出,在高中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本模块承担了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基本任务。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力求体现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人口过程、城市化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初步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二、本书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共6章16节,主要包括人口、城市、生产活动、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等六大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关于各模块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的要求。本册教材注意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突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一,加强对人类活动地理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如农业、工业、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其二,重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一方面说明人类如何利用改造地理条件,加深和扩大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也阐明人类活动施加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本身的影响。其三,突出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性和因地制宜,如关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城市发展等。在教材最后一章,还集中讲述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基本的地理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地关系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加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价值观念教育。例如,通过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具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其他地区文化的思想;通过自然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要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

  3.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本册教材结构设计上的一个创新就是选用了一些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推动地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全书一共采编了22个案例。“案例”这个新栏目使教学内容比较新颖、充实,成为本册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案例”随课文要求相对独立出现,主要目的有两方面:(1)以案例分析为依托,讲述不同的人文地理原理。教材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即教材不直接叙述所学内容,而是通过对某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和体会出其中的道理。(2)对课文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

  教材中“案例”力求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1)激发性。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改变教材单一的、严肃的面孔。(2)真实性。案例中提供的材料是真实的。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联系现实问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是案例编写的一个出发点。(3)时代性。能反映时代气息和现实问题。教材通过一个个案例,达到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学生”的新理念。(4)情景性。使知识与案例提供的情景紧紧结合并互动,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力。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本册教材与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上的变化是栏目设计上的变化,在原来“阅读”和“活动”两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案例”和“读图思考”两个栏目。这些栏目的设计力求联系社会实际,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本文标题:《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9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94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2(必修)》编写说明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