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1]
一、解释:“学习就是学走路”[2]
有关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意味着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学习的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个案例:一是“父亲的脚后跟”;二是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三是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
案例1:父亲的脚后跟[1]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便于工作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于工作要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
“老师,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
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案例2: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
卢仲衡老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有几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课本,就是学习自己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与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类似,湖北的黎世法老师倡导“异步教学”实验。
“异步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三步,复习。回头输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
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黎世法老师和“自学辅导教学”和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这两个教学实验采纳了几乎相同办法。前者显示为“六步”: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后者显示为“五步”: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指导结果—小结。他们共同的精神是重视自学和自学之后的及时反馈与矫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案例3: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江苏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程序,但其核心精神其实很简单:
相信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做练习。
与之相关的口号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可能会忘记了它的具体教学程序,但人们会普遍记住它提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1]黄武雄编著:《老师,我们去哪里——谈中学数学》,人本教育基金会发行,第1-3页。原标题为“老师,我们去哪里”。这份案例最初由刘坚老师推荐,由苏式冬老师提供资料。谨此致谢!
三、讨论:什么是一堂好课?
这三个案例所显示出来的教学智慧大体有三个要素:第一,不要忘记了教师的“传道”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布道者;第二,带领学生的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不是提供一些知识的零头或碎片;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而不是提供缓慢的反馈与矫正;第三,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由此摆脱对教师的依附。这三个案例所隐含的教学智慧一起构成我们所理解的“一堂好课”的基本精神。
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内容:第一,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构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第三,让学生学会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在这三个案例中,“目标教学”在行动中容易执行却在观念上常被人误解;“不跪着教书”和“父亲的脚后跟”在观念上容易被接受但在行动上常遇到困难:
1.关于“不跪着教师”的追求和困难。王栋生老师的教育信念隐含在“不跪着教书”这个标题里面。按照王老师自己的说法就是:“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其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是思想者),要独立思考,如果没有思想,人生也就毫无价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①]
“不跪着教书”当然可以理解为“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对教师来说,独立思想是重要的,但比独立思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独立人格。教师的独立思想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和智慧,而教师的独立人格,将直接影响教师“传道”的效度。
在一个全民关注“高考”的年代,知识学习自然而然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过于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人格培育的教育将使学生的成长付出沉重的代价。
表面看来,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哪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传道”的使命,学校教育就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如果学校一直冷漠地制造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就有了新的意义。
2.关于目标教学的误解。目标教学一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极大的希望,也一度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非议。对目标教学最大的非议有两点:第一,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无法用固定的目标去限制教师的教学。第二,人的学习是一种整体,除了知识目标,还有情感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这些质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简单地对待目标教学的经验。课程改革其实是对传统经验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常识,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固定目标”,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确定和完成预先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那些有意义的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可以随时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必须完成必要的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目标教学所蕴涵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不让学生掉队”这些基本精神和基本技巧是重要的。教师只有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然后才有可能超越教学技巧而走向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
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只有知识学习,没有情感培育,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之外,教师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样看来,目标教学的经验是有意义的,课程改革是发扬和发展一切有意义的教育传统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
3.关于“父亲的脚后跟”。“父亲的脚后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故事,也可以视为一条教育隐喻。
这里面隐含了一条基本的教育道理:有效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是学习的终极追求,也只有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的习惯之后,学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借用电影《春风化雨》中基丁老师的话说:“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
现代教育有一个好处,它让更多的学生享有更多听课的机会。听课是重要的,因为所听到的内容是经过老师整理加工之后的知识,经过整理加工之后,这些知识比较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因此而节省亲自摸索的烦劳和时间。人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摸索,用教师或他人的经验代替我们亲自摸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
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光辉,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污点。
现代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听讲”的机会,也为学生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听讲代替了学生亲自摸索,也剥夺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
教师提供的知识的确是系统的,这种系统知识类似压缩饼干。压缩饼干具备基本的营养元素,按说它不只是可以充饥,它也可以提供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压缩饼干。因为这些压缩饼干对食物做了过度的加工,过度加工的后果是俭省了人体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它的另一个后果是取消了人体咀嚼和消化的乐趣和生机。
智慧的人们拒绝了物质的压缩饼干,但普遍接受教师的课堂讲授,并将听教师系统讲授作为理所当然的学习方式。
吃压缩饼干长大的孩子将导致孩子的身体往畸形的方向发展。
只会听课而不会自学的孩子将成为胆小怕事的精神侏儒。
不是怂恿孩子不听教师讲课,而是教师应该相信:孩子天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潜能。
惟有自学成材的故事,少有听课成材的故事。
我曾经观察过广州动物园的一种儿童“坐船漂流”游戏:八只小船绕着一根铁柱围成圆圈。儿童坐在小船上,管理人员接通电源之后,小船开始绕着铁柱转动。最初我总感觉这个游戏太单调,没意思。后来发现一个秘密,感觉是它这个游戏的关键:每个儿童的手里都控制着一个机关。这个机关能够让小船轻微地上升或下降。下降时,小船可以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并引起轻微的震荡。
这个机关何以是重要的?因为它让孩子在游戏中有参与感,准确地说是有操纵感。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关键就在于它给孩子提供了自主和体验的机会。
本文标题: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成长)(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13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