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一、解释:“知识游戏”与“知识地图”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
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学生“早恋”,尽管“早恋”问题现在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令家长惊慌失措了;二是学生“网瘾”,即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现在看来,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最头疼的是学生接近“荒淫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可能的原因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优秀的地理老师,可以视为优秀教师的“楷模”。学地理就可以把学习许多的秘密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能够掌握和理解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从大兴出发,经过那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你知道学地图最无效的办法是什么吗?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
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
第一个秘密,学习者最好确定自己在哪里。在学习哪条街道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第二个秘密,学习者最好先学习“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建议老师们记住这两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顾泠沅老师的“效果回授”;二是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三是杜子华老师讲“怎样学英语”。
案例1:顾泠沅老师的“效果回授”
197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兴起第二次教育实验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其中,中科院卢仲衡老师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湖北黎世法老师主持的“异步教学”和上海顾泠沅老师主持“青浦实验”影响较大。这些实验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都重视了学生的自学和及时反馈(改错)。卢仲衡老师提出“当时知道结果”,黎世法老师提出“改错”,顾泠沅老师提出“效果回授”。顾泠沅老师在“青浦实验”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研究小组发现,青浦县东部某农村中学的一个班级在全县教学质量调查和数学竞赛中成绩异常优秀。为了探求原因,他们把它与一般班级进行比较,发现那个班级的任课教师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一本练习本”的做法。学生的练习本不是两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这样可促使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一般在当天即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个别学生存在问题,就通过面批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学懂学会;如果多数学生掌握不好,那么下一次上课就先解决前面的问题。这个经验曾在别的学校试验,收到同样的效果。研究者将此类经验提升为“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简称‘效果回授')”。
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另外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即“目标教学”实验。“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第一条震撼人心的教育口号是:“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和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换句话说,我们相信:如果A等代表了掌握一门学科,那么在适当的条件下,班内95%的学生可以得到A等。”不能说所有的差生都是我们教师制造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和灾难都推到教师那里去。但部分差生与部分教师是有牵连的,教师的冷漠导致了某些学生的忧郁。如果一个学生感觉他在教室里过得没有尊严感,他会逃学,到教室外面去寻找尊严。目标教学的直接目标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但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乃是让差生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
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第二条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是:“及时反馈并及时矫正”:“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我们无法完全拒绝群体教学,但我们可以在群体教学之后,为部分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群体教学最大的危险是淹没学生的错误。如果你不让学生出错,学生就不会长大。如果学生出错之后你不提醒学生及时改正,学生就会往错误的方向生长。
现在看来,所谓“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开始学习,在下课之前或结束本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检查原来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但是,目标教学也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教学的核心精神是:教师应该通过“测试”或“练习”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或矫正,然后提供第二次测试或练习,直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这种“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教育界曾经流行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这种“单元教学法”强调先掌握前面的单元之后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前面的单元尚未达到掌握水平,就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目标教学或单元教学虽然隐藏了一些问题,比如,它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而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自学辅导教学”、“异步教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目标教学”等等探索是有意义的。所谓“效果回授”或“目标教学”,不过是把尝试错误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学生将在知识面前变得胆小而恐惧;如果学生出错之后不能获得及时的矫正,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也还是没有获得发展。
这些探索对现在普遍流行的“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
什么是“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某个学生即使今天没有掌握教师规定的知识,他明天也要与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的内容。于是,这个学生今天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也因此明天又无法掌握新的知识,后天更无法掌握新的知识。这个学生会感觉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自己的越来越渺小、自卑、无望甚至绝望。
学校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的教育。它希望学生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
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到原点。学生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没有掌握的那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会受影响,在学习数学时尤其如此。卢中衡老师为什么提出“小步子教学”,就是说学习或教学的步子如果太大,学生就会恐惧,他会知难而退,他会逃学。
为什么我们愿意借助“游戏”来寻找教学和学习的秘密?因为及时反馈和矫正很重要。
案例2: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
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这像一棵树,这棵树四个大干,四个大干上,一共长出二十二个枝。
二十二个枝上再长出一百三十一个杈儿。
这三十二项读和写里头长出的这么六个小枝。这些分枝是什么呢?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小枝。
拿表达这个小枝来说,它又有五个杈。五个杈是什么呢?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个杈。
杈上面还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说描写还可以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动作、心理、表情、语言描写。
魏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识树”的方式就无法引导学生抵达语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可能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见得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
案例3:影视资源:杜子华老师讲“怎样学英语”
杜子华老师曾经做过有关“英语成功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他讲述了“怎样学英语”的基本策略。
在他看来,只要掌握800个英语单词,就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中国人大量地背诵单词,然后期望记住了单词之后就能够说出相关的句子;这是一个误解。
小孩学说话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孩学说话时,他们总是总体地学习,从来没有哪个小孩是先学单词,然后再学句子,然后再学语篇。他们的学习是典型的整体学习。教孩子说话的父母亲也从来不会只教孩子孤零零的单词或孤零零的句子,在教孩子说话时,几乎每个父母亲都是教育家,他们启用“整体教育”而拒绝了“细节教育”。
三、讨论:何谓“知识结构”与“及时反馈”?
美国学者布鲁纳虽然不见得是最早提出或倡导“知识结构”的人,但他是比较系统的解释“知识结构”的人。在布鲁纳的专著最初被引入中国教育界时,中国人大张旗鼓地谈论“知识结构”,但现在很多人不再谈论“知识结构”这个词语。偶尔也有一些从美国回来的人嘲弄“知识结构”。这些人说,他们中国人到了美国,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反问:“布鲁纳”是谁?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我们中国人把美国人布鲁纳当“专家”崇拜,其实在美国,没有人把布鲁纳当一回事。
我本人询问过几个美国的校长,我问:你们看不看“杜威”的书?那几个校长说:没有。我说:我们中国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杜威”,很多人在阅读他的书,他的书是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但美国校长说:我们没有看“杜威”的书,我们不知道“杜威”到底是谁。
但是,经过了这样的访谈,就能够因此而断言布鲁纳或杜威的理论就没有意义吗?如果“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在美国教育界“失败”(其实是否算“失败”也难说),我们就能够因此而断言他所倡导的“知识结构”就错了吗?
“知识结构”并非因为美国学者布鲁纳说了才是重要的,也并不因为布鲁纳倡导的“结构课程”在美国的失败而贬低“知识结构”这个观念的价值。“知识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前提。
从“知识点”到“知识结构”的学习,这是一种“整体学习”的套路。“整体学习”不是不学“细节”,而是把所有的“细节知识”放置到“整体背景”中。比如,学习绘画的学生在画头像时,他不能先画一个眼睛,把这只眼睛画得很完整之后再画鼻子。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学生应该画整体的脸形,甚至需要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变成一个大致的脸形,然后再画几条横线条,确定眼睛、眉毛、耳朵在什么地方;画一条竖线条,确定鼻子、嘴巴在哪里。这是“整体”。确定了“整体”之后,再去刻画“细节”。徐悲鸿把这种画画的原则叫做“致广大而尽精微”,也就是先把握整体结构,然后再关注细节。
除了“知识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它与知识结构一起构成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个关键词就是“及时反馈”。在理解“及时反馈”的意义时,我们建议人们最好从“游戏”那里寻找灵感。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为什么有些成年人竟然也坐在电脑面前整天整夜地玩“扑克接龙游戏”或下“网络象棋”?
如果你去玩游戏,你就会明白: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参与游戏的人,他并没有其他的功利,但他从这个游戏中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欢乐感。这个成就感和欢乐感是怎么产生的?很多游戏总有大量的不确定性的机遇。你介入了、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也可能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你可以立刻获得反馈和矫正。你这次失败了,下次你可能成功。它不断的给你希望,不断地给你反馈和矫正的机会。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成功,游戏永远不会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玩游戏的人感到绝望的。
游戏可以复杂,但复杂的底线是让你努力之后就能够掌握玩游戏的方法,而且,你可以很容易看到游戏的结果。
可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孩子们常常看不到学习的结果。学生做了一道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集起来,放到教师的办公室去。学生的作业在那里可能存放两天、三天,甚至四天、五天、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希望老师给他一个评价,等了很久之后,作文本终于发下来,但是,学生已经忘记他当时写作的感受了。这是学校里面的学习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普遍难题。我们不要小看“学习就是玩游戏”这么一条很简单的教育隐喻。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
在“技能”学习中,“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的意义可能更加显著。你可以想象一下“驾驶汽车”的学习。这种“技能”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获得及时反馈。如果你开车时踩错了油门,你立刻会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
“技能”的学习被我们小看和轻视了。其实,知识学习的很多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技能学习除了隐含“及时反馈”这一个特点之外,它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学习秘密:“整体学习”。“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或“知识结构”)一起构成有效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
本文标题: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成长)(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13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