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明确提出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原有的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是课程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提出高中的任务是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国民。这一任务需要通过各个具体课程来实现,不同的课程着重培养国民素质的某一方面。在国家制订的每一个学科的标准中,都对学科的根本性质、价值和功能作了定位的描述,阐述了本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详细说明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提供指导。例如: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状况,在课程目标中不仅重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的这一变化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把课程功能从单纯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功能上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合理说明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中,通过知识与技能,在过程和方法中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过来,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掌握。整合说明三者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一种和谐合理的发展,共同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
3.体现国家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并对教学和评价提出原则性的建议,不再详细规定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4.课程目标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课程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进行描述。结果性目标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体验性目标主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描述。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目标使用一些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使课程目标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三)课程标准打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传统高中课程主要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重视学术性课程,适应地方的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课程薄弱。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选择学生终身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精心选择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知识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高中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学科严密、封闭的逻辑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统整。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中设置了学习领域、学科、模块。模块的设置不仅加强了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平台。学科中心的突破充分体现了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如:
“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大纲的中心是教师如何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程实施中,学生是知识接受的对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压抑,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的角色。新高中课程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变革反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将来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工具。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通过学习过程整合其他两项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上。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了解、理解和应用,而课程标准则突出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如:
“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和行动计划。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阅读有关考察项目的书籍,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基础知识以及有关古建筑的民间传说、地方志等。访问环境设计师和城市化环境规划部门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考察报告活动进行相互评价。”(《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
(五)评价的多元性
课程评价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这是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趋势。高中课程标准淡化了终结性和筛选评价的功能,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工具。发展性的教师和学生评价在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各科课程中综合运用测验、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方式。课程评价也重视档案袋评价方式的运用,通过它来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
(六)实行弹性指导,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大纲对课程规定过细、过死的弊端,在规定某一学科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后,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建议不再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作出硬性的规定,而是实行弹性指导。这种弹性指导的意义在于:
1.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必像以往那样被束缚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而是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可以自己开发一定课程资源,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条件。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编写。虽然提倡一纲多本,但实际上限制教材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允许教材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教材编写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供条件。
本文标题:高中课程标准的特点(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341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