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印度农业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印度农业地理 > 印度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5)

印度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5)

时间:2018-08-04 07:1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发展化肥工业,增加化肥施用量
出于传统习惯,印度农村使用的燃料多以牛粪、农业废料和薪柴为主要
来源。印度牛的数量居世界首位,估计达1.82 亿头,若按每天每头牛出粪量
10 公斤计,仅牛一年可产粪肥就达65.7 亿吨,然而绝大部分牛粪用作燃料,
无形中使每公顷耕地损失4.3 吨有机肥。此外,大量利用农业废料和薪柴作
燃料,也必然导致肥源减少和加重土壤侵蚀。长期以来,印度农业生产多为
掠夺性耕地方式,土壤肥力不断衰减,荒地、休闲地大批出现。鉴于肥料短
缺,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化肥生产,自独立以来,陆续兴建和扩建一批大中型
化肥厂。至1980 年,全国已有化肥厂77 家,总生产能力达550 万吨/年,其
中氮肥生产能力达410 万吨,磷肥生产能力133 万吨。化肥产量从1950—1951
年度的1.8 万吨增至1980 年的300.6 万吨,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须进口
大量化肥。特别是自开展“绿色革命”以来,高产品种的种植对化肥需求量
剧增,至1980—1981 年度进口化肥仍达275.9 万吨,约占国内化肥消费量的
一半。
实际上,印度的化肥消费量极其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单
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仅及日本、联邦德国的1/14,英、法等国的1/10。但就其
本国而言,已开始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1966 年后增长更快(表21),
仅1980—1981 年度的化肥施用量就比1966 年之前15 年之和还多,而每公顷
施用量则分别比独立初期和“绿色革命”前夕增加61 倍和6 倍。
虽然印度的化肥施用量增长迅速,但化肥结构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即
过于偏重氮肥而少用磷、钾肥,目前化肥消费比例(N∶P2O5∶K2O)为1∶0.3∶
0.17。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磷、钾资源,80%的磷矿和全部钾肥均依靠从国
外进口。
70 年代以来在增加化肥施用量的同时,也积极扩大有机肥源。政府提倡
农村生产堆肥,城市收集杂肥,农田增种绿肥,并号召农民“自己生产氮肥”,
如利用水面种植固氮藻类和提倡多种豆科植物,做到以田肥田。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印度目前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已收
到一定成效。
4.改良耕作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随着高产品种作物的普遍推广,水利设施的大大改善以及化肥、农药的
大量施用,农民使用旧式农具如木犁、铁犁和畜力的耕作技术已日益不相适
应。1966 年后,为适应新的耕作技术需要,在农村中作为农业机械化重要标
志的拖拉机、电动水泵、柴油机水泵、脱粒机以及喷雾器等均有大幅度增长,
其中农田拖拉机和动力水泵的增长量如表22 所示。按每1 万公顷耕地拥有台
数计,1981 年拖拉机(折算单台)平均已达3680 台,柴油机水泵30980 台,
电力水泵32390 台,其中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等地,约集中全国上述机具的一半,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印度农业机械工业也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1966 年印度拖拉机产量为8616
台,1970 年已增至19535 台,1976 年达36700 台,1980 年更达67500 台。
从1977 年开始,印度已停止进口拖拉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拖拉机主要生产国之一,并有部分供出口。
5.重视农业教育,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研究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印度也十分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
学研究,政府用于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经费,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0.227
亿卢比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53 亿卢比,30 年间增长约232 倍。印度的农业
科学技术教育主要有4 种形式:一是开办农业大学,大量培养农业专业人员,
目前已有农业大学23 所;二是建立“中央农业干部学院”,培训农业研究服
务机构中的见习研究人员;三是举办“高级研究中心”,吸收具有农业大学
毕业程度的农业技术人员进修、提高;四是建立“农业科学中心”,对农民
进行作物栽培、高产品种使用、畜牧兽医等农业技术教育和训练。
印度的农业科学研究自1957 年成立“全印农业研究理事会”以来,经过
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在全国
各地共建了39 个下属农业研究所,9 个示范中心,8 个水土保持研究所和2
个种籽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农业科学家就达4200 人。此外在
23 所农业大学和一些其他大学中也附设农业研究所,主要从事作物品种改
良、作物管理、植物保护、畜牧兽医以及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研究,其中
水的管理,小麦、水稻、黍类、豆类及其他杂粮的育种和旱地农作制度等方
面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印度政府也十分注意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
广和应用,除了通过各示范中心进行典型示范,培训农民科学种田外,还通
过一年一度的农产品展览、“农业新闻中心”发布新闻公报以及出版有关书
刊等措施,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绿色革命”虽然对印度的粮食增产作出贡献,但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在作物品种上,迄今为止“绿色革命”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小麦和水稻的种植上,很少或几乎没有在粗粮和豆类生产中推广,而后者正是广大印度人民主要食粮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因此未能在根本上解决其粮食问题。其次,在地区上,“绿色革命”只适于有灌溉设施、供水充分且有保障的地区,而目前印度绝大部分农田(约占70%)没有灌溉设施,季风雨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寡,对农业收成的丰歉仍起着决定作用。第三,“绿色革命”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收入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的增产计划需要大量投资,贫困的小农无法问津,真正得益的是农场主和富裕农民,因而加剧了农村的两极分化。

  本文标题:印度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8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印度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印度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印度农业地理
印度农业地理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