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关于自然环境与大骨节病的关系早就有过不少的描述和研究。一般认为病区的自然环境有如下几个特征:
1.沼泽发育
据文献报道,前苏联赤塔州和阿穆尔州有许多发病村落沿着沼泽泥炭而分布,两者简直形影不离,而且随着沼泽疏干,排涝造田,病情逐渐下降;与此相反,在星罗棋布的石灰岩残丘上则出现健康村落。于是有人干脆称本病为“沼泽病”。我国东北有的地方,村屯距甸子地越近发病越重,越远则发病越轻。
许多资料指出,病区多分布于数条河流的上游地带,气候寒冷潮湿,植被茂盛,沼泽发育,腐殖质丰富,地表水,潜水多受有机质污染,酸性软水,富Fe。
2.林木茂密
日本学者高森时雄等人(1936年)指出,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大骨节病流行,该病多发生在未开发的山区部落中,病区树木多,植物根叶腐烂,其毒气随川水流入,污染水源。
台湾南投县的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浊水溪上游的山区,森林茂密,竹林遍布,枝叶笋壳腐烂,污染水源。
泷泽(1958年)指出,病区丰根村树木繁茂,山间以日本扁柏为主,低地以菰为主。植物腐解的有机质溶解于水中有致病作用。长尾孝一(1971年)指出,在山地上层滞水地带日本扁柏、柳杉、盐肤木等较多。在沼泽湿地以菰和芦苇较多,这和大骨节病的分布相一致。
3.泥炭丰富
泷泽指出,我国东北和日本的大骨节病多分布于植物腐败物多的山区。或是在沼泽湿地流行。他发现环境中泥炭分布的多少、厚薄与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关系。例如,在北海道石狩地区,泥炭分布相当广泛,有的地方厚达30尺,而井深才10尺。井水呈淡黄色。新筱津村的检出率最高(36%)。
泷泽等人对北海道地区的2900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临床和X线检查,发现各地的检出率差异很大,泥炭丰富的地区显著高于泥炭相对贫乏的地区,详见表5-8。
表5-8 北海道地区泥炭的贫富与大骨节病的关系
4.Sr含量高
有的认为本病多发生在泰加林山区。地表腐殖质丰富,灰化土贫Ca,环境(水、土、粮)中Ca低,Sr、Ba高。并指出,塔吉克病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带,环境中Ca和Sr均很高。Sr在岩石、土壤、水、植被、谷物,乃至在人、畜的骨骼中明显富集。
此外,病区的分布还与地势、地形的关系相当密切,在我国多分布于山区与半山区,海拔高度在500~1800m之间,平原上少见。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地带发病较重。在东北地区,多见于低山区与丘陵地带,以山谷低洼潮湿地区发病最重,而山岗、沟口、河沙岗地发病较轻。在平原上,如松嫩平原、松辽平原的某些个别地方亦有较重的病村。病区多属大陆性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
本病的多发季节各地有所不同。四季分明的温带多发于3~5月份,寒温带多发于5~6月份,暖温带多发于2~3月份。因本病病情缓慢,发病于不知不觉之中,所以,确切的发病月份不易查清。从发病年份看,多是先呈阶梯式上升,逐渐到达高峰,再呈阶梯式下降。
本病的流行趋势,在我国的大部分病区已经控制或减弱,但在某些病区也有所发展,个别省市甚至有新病区出现。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与大骨节病(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yi/2370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yi/2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