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暖温带包括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北京、天津、山东等省;亚热带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大部分地区、贵州和四川省;热带包括海南、广东和云南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余为中温带和寒温带。
由表8.4可见,据1994年统计,中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尤其在亚热带几乎集中了全国一半左右的城市。从城市分布数与国土面积u值比率可见,亚热带最高,其次是热带和暖温带。再从城市等级规模的地域分布看,在亚热带中、小城市比例高于大城市;在暖温带大、中城市比例高于小城市;中温带则大城市比例高于中、小城市。热带地区尽管在中国分布面积不大,但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仅次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低,现仅有5座城市。若与1985年对比,中国气候区城市分布变化不大,仅暖温带城市数由25%增加到28.8%,中温带城市数则由22.7%下降为19.6%。
3.形成中的城市集聚区
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由于拥有多方面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始终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各城市集聚区形成、发展的主要区域。迄今为止,中国东部地带自北而南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这类城市集聚区有:①辽中南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块状城市连绵带。②首都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京、津、唐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内圈(京—津—唐—廊坊)、外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的首都块状城市圈。③长江三角洲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心,已形成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④珠江三角洲块状城市集聚区。本区以广州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块状城市集聚区。⑤胶济—津浦(山东境内济南以南)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济南、青岛为两核,以胶济、兰烟和济南以南津浦铁路为骨干,正在形成龙(口)、烟(台)、威(海)、莱(芜)、青(岛)—淄(博)、青(州)、潍(坊)—济南—泰(安)、(莱)芜、新(泰)—济宁、兖(州)、曲(阜)等城市密集区。⑥闽东中部沿海城市密集区。本区以福州、厦门为两核,正形成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组成的沿海条状城市密集区。⑦滨州—牡佳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哈尔滨为核心,以滨洲铁路、牡佳铁路为骨干,正形成包括齐齐哈尔、大庆、安达、肇东、哈尔滨、阿城、牡丹江、绥芬河、鸡西、七台河、佳木斯、双鸭山、鹤岗等城市组成的“一”字形条状城市密集区。⑧郑州京广—陇海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陇海“十”字形交叉铁路为骨干,正在形成包括三门峡、义马、洛阳、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城市组成的“十”字形条状城市密集区。⑨湘中湘黔、浙赣铁路为枢轴,正形成包括江西省新余、宜春、萍乡,湖南省醴陵、娄底、邵阳、冷水江、新化等城市组成的条状城市密集区。⑩成渝铁路沿线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成都、重庆为两极,成渝铁路为枢轴,正形成包括绵阳、德阳、简阳、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城市(镇)组成的条状城市密集区。(11)宁夏黄河灌区条状城市密集区。本区以银川为中心,包兰铁路为轴线,正在形成包括临河、乌海、石嘴山、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等新城市组成的内地条状城市密集区。此外,以长春、太原、西安、合肥、武汉、南昌、南京、贵阳、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也正在形成之中。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体系基本特征(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