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香港-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2)

香港-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2)

时间:2010-01-29 02:13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金融方面。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却无须承担中央银行责任,汇丰在港分行就接近500家。1988年,半数以上的保险业务为英资经营。

  (3)地产方面。怡和财团控制的香港置地公司,是香港最具势力的商业、住宅和工业楼宅管理公司之一。而且,除港岛花园道圣约翰大教堂所在地段外,香港所有的土地皆属英皇所有,由港督代表皇室处理,这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在批租制度中,英资财团往往可以利用其与港府关系,低价获得土地而巩固其在地产业中的垄断地位;在基本建设工程的投标方面,港府有意予英资以照顾而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方面。国泰航空公司占据香港空运业务的三成到四成,嘉道理财团下的中电公司垄断了电力能源行业,英国大东电报局在港的附属公司垄断了香港的电话和电讯系统。

  3.殖民文化特色

  此处的文化是指作为社会意识的形态组成部分的香港文学艺术、传播媒介、教育和科研,是狭义的文化。香港的文化中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但由于其长期生长于殖民统治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土壤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性”和“商业性”两个历史印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香港本土文化的兴起。

  殖民性特点在香港教育体系中体现较为明显。①19世纪,港英政府对中国私塾学校不予资助,只资助当时大批教会学校,且注重英文。②在课程设置上,采取重智轻德的功利教育,而且压制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使得香港市民和学生在心态方面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对香港无归属感,更谈不上对国家的浓厚感情,对中国近代史和地理知识相当贫乏。③在语言使用上,使用英语培养英国统治所需的精英人才。

二、日渐淡化的殖民地色彩

  经济基础始终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香港经济的日益发展对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港英政府被迫相应地对其统治进行调整,其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殖民地色彩的淡化。

  1.经济方面

  英资地位从6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先是美、日资本,然后是华人资本的挑战。例如60年代美国东方标准石油公司打破了英资财团对动力部门的垄断;原由英资控制的和记黄埔集团、香港电灯集团、九龙仓公司和会德丰集团被华资收购,四大英资洋行只剩下怡和和太古。1994年,怡和财团迁到新加坡上市,1996年5月,太古集团将其部分国泰航空股权售予中信泰富。与此同时,中资近年发展迅速,1994年5月中国银行(香港)开始参与发钞,并逐年增加发钞量,1995年,中资在房地产方面更是积极进取,中信泰富以33.51亿港元的最高标夺得中区添马舰用地,这与英资置地的淡出形成鲜明的对比。

  2.政法体制方面

  100多年来,随着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香港政制的某些环节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香港行政、立法两局的组成、议席和权力方面。在1926年华人被首次委任为议员。从第八任总督尼诗开始,为了英国工厂主和香港政府的经济利益,从70年代开始,吸引各方代表(主要是华人,包括部分中下层代表)进入两局和各级政权机构和咨询组织,扩大了两局的社会基础。

  香港在1996年首次用中文宣读审判结果,标志香港法律的双语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还实行香港法律本地化(即把原先由英国颁令在香港实施的某些法律,改为香港自己立法实施)。从1969年香港大学成立法律系开始,香港本地的法学大学生不断涌入大律师和律师行列,改变了英国律师占优势的局面。

  3.文化方面

  在旨为文化“非殖民化”的香港本土文化的兴起和推动下,香港逐渐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色的新文化,特别是50~70年代,香港文化走上了多元化道路,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保持和发扬,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观念和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都市文化体系。
  本文标题:香港-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5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56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香港-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香港-日渐淡化的殖民地特色(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