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思维过程的规律
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在检验答案中发展,直至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成果而告一段落。
日本的大桥正夫编的《教育心理学》把思维过程规律归纳为一个公式(如图21)。
思维过程的规律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么,解决问题究竟经历着怎样一种过程呢?首先,需要把问题作为问题意识来认知,即从问题开始。其次,为着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意义,还得分析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在分析问题时就要作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着手试图解决,这样,思维就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发展了。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要尝试用种种方法(特别是一题多解中),思维进一步深入发展。一旦得到了解答,还有必要回到原来的问题,弄清该解答是否真正同问题切合,思维就在评价、检验答案中发展,直至在解题实践中得到相应的成果而告一段落。我们以解数学题加以说明。
例:王梅的考试成绩单让弟弟弄污了。数学成绩已经看不清楚了,你能帮她算出来吗?问题很明白,求出数学的成绩来。由于对问题的分析不同,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法也不同,因而思维就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在检验答案中发展。
解法一:根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成绩为85分,可以求出三科总分数为 85×3=255(分),从总分中减去其中的语文 80分,再减去英语的83分,剩下的就是数学分数。列式如下:
85×3-80-83= 92(分)
85×3-(80 83)=92(分)
解法二:语文80分,英语83分,平均为85分,语文比平均分少85-80=5(分),英语比平均分少85-83=2(分),所以数学的分数为5 2 85=92(分)。
以上两种解法,都是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分析问题进行思考的。
解法三:在分析问题的条件与特点时,利用变更问题法,即通过把问题进行适当变化,使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可以这样思考,语文80分,英语83分,平均85分,数学肯定在80分以上,故可以撇开80分,把问题变更为只考虑其“零头”,语文比平均分少5分,英语比平均分少2分,故数学分数的“零头”为5 2 5=12(分),所以数学的分数为80 12=92(分)。
以上三种解法,求得数学成绩是92分,经过检验(80 83 92)÷3=85(分),是正确的。因而在解题的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成果,即把问题解决了,思维从而告一个段落。
三、概念的学习
学生概念的学习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获得。
(一)概念形成
获得概念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学生概念的学习一般是由具体概念的学习到定义性概念的学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概念都是从具体概念入手的。比如,父母叫孩子拿“碗”来,若拿对了,受到肯定;若拿了“杯子”或“盆子”来,父母会说,“不对,这不是碗”。学生经过拿大碗、小碗、陶瓷碗、塑料碗,用碗吃饭、盛菜等,最后终于发现了碗这个概念,即掌握了各种碗的共同关键属性。但他不一定能给碗下定义。这时获得的是一个具体概念。从此例也可看出概念形成中的认知过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的条件):学生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第二,外部条件: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使学生从外界条件中获得反馈信息。
概念的形成不仅是具体概念的学习,而且是定义性概念(即科学概念)的学习。圆周率(π)是一个定义性概念。在教π这个概念时,让学生测量圆的直径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和4厘米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计算各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结果发现它们的值大致相同。最后告诉学生,这个值的精确数为3.14159……,它就是圆周率。为了加深学生对π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取直径为任意长度的圆,测量其周长,并计算周长与直径之比,结果都是3.14159……,从而证实圆周率的确定性。
本文标题:知识的理解(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xinlixue/29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xinlixue/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