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指出,非洲经济的单一结构是在殖民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长期掠夺非洲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既把非洲变成了原料仓库,又成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非洲因此成为世界上一个大宗初级产品的提供者,除南非外初级产品在全洲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目前仍高达85%左右,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地区。相对于原料生产的规模,非洲的制造业是十分薄弱的,例如1989年全洲除南非外的铁矿石产量占世界3.4%,钢产量仅占1.3%;铝土矿和原油产量分别占世界18.8%和9.2%,而金属铝和石油制品所占的比重仅为1%和3%;……非洲的贫困与此显然关系甚密。
(三)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非洲各国的历史进程、社会状况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这在生产力分布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全洲50多个国家中,唯南非经济比较发达,其人口占非洲6%,国民生产总值却占22%,制造业更占到36%。除南非外,北非各国、几内亚湾沿岸国家以及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等经济水平也较高,其中博茨瓦纳的高速度发展尤为引人注目,1965~1989年间,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人均产值亦增长6倍,不仅在非洲,而且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均高居首位。与这些形成对照的是,非洲大多数国家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下,且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究其原因,除历史基础过差外,有的是由于政治混乱,内战频繁,破坏惨重;有的是由于深处内陆,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均对经济发展不利。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索马里是非洲也是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4个国家,4国合计占非洲总人口16%,国民生产值仅占3%。
在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也很不平衡,往往在很短距离内,便会出现原始部落村社与现代化都市的鲜明对比。非洲绝大多数滨海国家的商品性农业都基本上分布在沿海宽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内,制造业则高度集中于少数海港城市,尤其是首都。各国独立以后,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生产布局状况,有的还实行了迁都。但直至80年代初,制造业集中于首都的程度在加蓬、冈比亚和利比亚仍为100%,塞内加尔和布隆迪为80%,塞拉利昂为75%,坦桑尼亚和苏丹为60%,喀麦隆、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为50%。这样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必须强调指出殖民主义统治的恶果,它直接导致非洲的赤贫状态,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其次应看到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危害。仅1986~1990年间,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降就使发展中非洲损失了500亿美元,而进口制成品价格却不断上涨,非洲国家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
第三,也必须看到非洲存在着一系列不安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如种族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干扰、频繁的政权更迭、内战和边界冲突,以及形形色色的种族纠纷、宗教矛盾等等,都是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还有不少国家独立后在国内政策上一再出现失误,在农业政策上问题尤为突出,都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要指出非洲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还具有长远的消极影响。此外,自然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与人口压力亦关系甚密。主要由于人为的破坏,非洲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自然植被的破坏,使沙漠化空前加剧,撒哈拉沙漠不断向外扩展,水资源逐步减少,严重的干旱持续多年,席卷非洲广大地区,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增大了非洲的经济困难。
争取改善落后状态的措施 非洲国家为了消除殖民统治恶果,克服经济困难,改善落后状态,近年来不断调整政策,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有一些国家已初步取得了成效。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探索适合非洲和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针对非洲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现状,各国一面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外援和外资,一面开放和鼓励本国私人资本,对国营企业则大力整顿。针对农业落后、粮荒严重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作为战略性的任务,除了努力增加投资以外,对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也作了调整。
(二)大力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并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许多国家除了积极参加发展中国家各种原料输出国组织外,在非洲内部还成立了十几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一体化。
(三)积极争取建立新的较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此提出了改善非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保证合理的出口价格、稳定出口收入、改革国际货币体制等要求,并在同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积极成果。
目前,非洲各国人民正在克服困难,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国际形势也正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主 要 生 产 部 门
第一产业 目前提供了非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1/6(60年为1/4),全洲3/5以上的人口以此为生,这两个比重在各大洲中都是最高的。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外,洲内其余30几个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在索马里、赤道几内亚、布隆迪、坦桑尼亚等几个国家中,更占了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农产品占非洲出口总额的比重在60年代中期前一直超过半数,目前仍占大约1/5,全洲有30多个国家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
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和自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洲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1970~1990年间,世界农业总产值增长六成,非洲仅约四成,同期内世界人均农业产值增长12%,非洲却下降20%,而且下降趋势遍及绝大多数国家。
非洲大部分地区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全洲高寒山区很少,95%的面积属热带和亚热带,土地和热量资源十分丰富。非洲现有1.9亿公顷耕地,垦殖指数仅6%,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数。已耕地也远未充分利用,在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以及扩大耕地上均有巨大潜力。据估计,非洲耕地面积尚可扩大3倍,世界平均则仅为1倍。非洲水资源比较贫乏,且分布严重不均。全洲湿润区占1/5,半干燥区和干燥区却分别占2/5,这就对发展水利灌溉事业提供了较高的要求。非洲除了有多条大河自湿润区流向干燥区,带来丰富的水源以外,在荒漠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地下水资源,为发展灌溉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非洲的草原广达8.9亿公顷,占总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南纬5°以南以及北纬1~17°之间。由于萃萃蝇等毒虫危害及沙漠化趋势,畜牧业的发展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非洲森林面积约6.8亿公顷,覆盖率为23%,绝大部分为阔叶林,是世界上热带木材重要产区之一。但森林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其余地区分布不多,北非尤为贫乏。近20年来,非洲木材采伐量增长很快,加上人口激增造成的巨大压力,致使森林面积迅速减小,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均面临严重威胁。
与其他各洲相比,非洲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土地占有形式的多样性。撒哈拉以南盛行部落所有制,北非和东北非则是封建地主所有制为主,此外,还有资本主义土地占有方式。
(二)部分热带亚热带出口作物畸形发展,粮食生产严重落后。受单一经济体制影响,非洲农业的内部结构颇为畸形,许多优质耕地用于种植出口作物,非洲因此成为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其丁香、除虫菊产量占世界90%,可可、芒果占半数,花生、棕油、咖啡、腰果、剑麻等占1/6~1/4。非洲在大量出口多种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的同时,却不得不进口许多基本食品,而且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正迅速地趋于上升;尽管如此,饥饿和营养不良仍是普遍现象;近年有2/3的国家,其居民每天摄入的热量达不到最低需求值。
(三)耕作方法和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非洲多数地区现仍以传统的耕作方法为主,迁移农业盛行。全洲溉灌面积仅占耕地的6%,且集中于少数国家;每公顷耕地平均的化肥施用量仅及世界平均数1/5,农用动力也远远低于其他各洲。这一切都使得非洲的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谷物单产不及世界平均数之半(大旱的1983年仅为38%),咖啡、棉花、烟草等也只达到大约2/3;多数地区的农业收成均随气候正常与否呈现大幅度的波动,如佛得角1978年谷物单产为每公顷600公斤,次年便剧降到98公斤,降幅竟达5/6,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四)畜牧业地位重要,但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除热带雨林区外,畜牧业在非洲其他地区均为重要经济部门之一,其中博茨瓦纳、索马里和毛里塔尼亚分别有85%、70%和60%的人口从事畜牧业。除猪较少外,其他牲畜在世界上均占相当比重,如骆驼占2/3,山羊占1/3等。但非洲畜牧业迄今仍以游牧和半游牧占优势,经营粗放,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下,如牲畜的屠宰胴体重不足世界平均数的2/3,奶牛平均产奶量只有1/4。
本文标题:非洲-概述(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