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非洲的地理区域(2)

非洲的地理区域(2)

时间:2011-02-08 21:2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埃及的城市比较发达。首都开罗不仅是世界著名古都,还是非洲首屈一指的特大型都市,1990年包括郊区在内的“大开罗”人口已达904万;城市横跨尼罗河,联结着上埃及和下埃及,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制造业产值即占全国近半数。开罗西北滨临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是全国居第2位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又是最大的港口,其吞吐量独占全国80%。

苏伊士运河  这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人工航道,它沟通了地中海与红海,扼非、亚、欧三大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连接非、亚两洲的苏伊士地峡上,开凿于1859~1869年。它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和北美洲至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的航程,例如由伦敦到科威特,经由运河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42%,由纽约到科威特亦缩短29%。而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以风险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因此运河一经建成,立即成为世界性的航运要道。

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加上两端的海中航道,总长173公里(其中1/3可双向航行)。每日最大通过能力为80艘船,包括等候时间在内通过运河约需1昼夜。为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运河曾多次扩建,河面宽由最初的60米拓宽至现在的300~365米,水深由8米增加到20米,可以通行满载25万吨或空载56万吨的巨轮。埃及目前每年可收入八十几亿美元的运河通行费。苏伊士运河过去主要运输来自波斯湾的石油,致使南北向货流很不平衡。近20余年来,因巨型油船绕行好望角,加上一批直达地中海岸的输油管的建设,上述航运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总运量中石油的比重由60年代中期的3/4降至目前的1/4,南北向运量的比率由1∶4转变为1∶1,在世界海运总量中经由该运河的比重亦由15%减至5%(1988年通行18190艘船,运货25950万吨,其中向北11910万吨,向南14040万吨)。 

撒 哈 拉 以 南 的 非 洲

概述  全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总面积约2200万平方公里,共包括4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5.31亿(1991年),其中黑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简称。这一人种特点,决定了本区基本的人文地理面貌,并形成了同北部非洲之间的鲜明差异,国际上常常把北部非洲看作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把本区才看作是“真正的”非洲。从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来看,本区确实体现了非洲最基本的特点,况且其人口亦占到全洲的大约80%。

本区范围很广,各地之间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上都有一定差异,通常按地理位置把全区划分为四个部分。

(一)西部非洲位于乍得湖以西,有17个国家和地区,面积638万平方公里,人口2.11亿(1991年),是非洲人口是多的一个地理区域。区内地势平缓,水平地带性强,自南向北依次由热带雨林气候经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到热带荒漠气候,并拥有石油、铁、铝土、铀等重要矿产资源。总的看来,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平均垦殖指数达9.2%,即显著超过非洲其他各区。其经济在全洲属中下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北部、南部和中部非洲,仅高于东部非洲。各国均以农业或采矿业等初级产业为主,制造业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在区内各国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低相差仅3倍半,差距比其他各区小得多。从南部沿海到北部沙漠,人口密度和生产力水平渐次降低,体现出区内基本的地域差异。从生产总量来看,尼日利亚地位非常突出,其土地面积占全区14%,人口占58%,国民生产总值却占70%以上,堪称“西非经济巨人”。

(二)中部非洲包括从乍得至安哥拉的9个国家,面积661万平方公里,人口0.70亿(1991年)。赤道横贯中央,气候和自然带向两侧呈有规律的变化,跨有雨林、草原、荒漠三大地带,其中雨林范围最广,森林面积占非洲近半数。受自然和历史条件所限,本区人口密度仅及全洲平均数之半,在五大区域中是最低的。其经济发展在非洲属中等水平,结构以农业为主,采矿业次之,制造业仍非常薄弱。区内各国之间差异很明显,加蓬、刚果、喀麦隆和安哥拉4国近年政局相对稳定,自然资源又比较丰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均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而其余5国或因长期动乱,或因政策失误,经济发展远为缓慢,从60年代以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明显下降,目前均属最不发达国家。典型的如扎伊尔,在1965年前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刚果和喀麦隆尚处在一条水平线上,目前相差已达3倍之遥。其实该国土地辽阔,水能、矿产、森林等资源都很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在一部分非洲国家中是有代表性的。

(三)东部非洲包括从埃塞俄比亚至坦桑尼亚的8个国家,加上岛国塞舌尔,共9国。面积370万平方公里,人口1.46亿(1991年),平均密度在非洲各大区中是最高的;而且人口增长特快,其出生率之高,少年儿童比重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亦无出其右。全区座落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之上,平均高程显著超过非洲其他地区,气候则以热带草原类型为主。本区的经济水平长期处在非洲乃至世界的最下游,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洲平均数的三成。除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塞舌尔和吉布提外,其余各国均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有几国多年来经济一直陷于停滞倒退状态,如1965~1989年间乌干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下降了一半,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受战乱和自然灾害双重打击,经济形势也十分危急。唯肯尼亚发展成就比较引人注目,该国长期政局稳定,经济政策也较为符合实际,各项产业均取得明显进步,在非洲颇具典型性。

东部非洲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比重大,采矿业比重则极小,同非洲其他四区差异很大。区内各国一般均为农业国,农业人口比重居世界最前列。所产丁香、除虫菊、剑麻、咖啡、茶叶等在世界或非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咖啡在乌干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五国中,均为首屈一指的出口商品,在肯尼亚是仅次于茶叶的出口商品,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四)南部非洲包括赞比亚以南的13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人口8800万(1991年)。全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其中部凹陷为卡拉哈迪盆地,四周均为高原和山地;在与滨海平原接壤的外缘部分,则隆起了一些更为高峻的山脉,如德拉肯斯山脉等。滨海平原除东侧较宽,可达150~300公里外,南、西两面都很狭窄,一般仅宽30~150公里。区内气候类型较复杂。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迎向季风,属热带亚热带森林气候。翻过德拉肯斯山脉,越往西降水越少。南非的东半部为温带草原气候,津巴布韦、马拉维和赞比亚为热带草原气候,其他均属荒漠气候,惟好望角一隅属地中海型。这种东湿西干的特点对人口和农业生产分布影响很大:东部湿润区面积占1/3,人口却占3/4以上,农业以种植业占优势;广大的中西部除好望角地区外,人口都很稀少,农业以粗放畜牧业为主。
  本文标题:非洲的地理区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非洲的地理区域(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非洲的地理区域(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