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程 非洲出口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迄今只有1个世纪的历史,它的发展完全是出于西方殖民者开辟原料来源,掠取非洲财富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结构不同程度地趋于瓦解,由此建立起单一经济体制,并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分工。从表面上看,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村商品性经济在不长时期内有了迅速的甚至是飞跃式的发展,如加纳1891年首次出口可可0.03吨,1926年出口量即增至23.1万吨,几乎占了世界总产量一半,35年内增幅达770万倍!又如乌干达1905年首次出口棉花54包,1915年增至32535包,10年增加了600倍。但这些财富绝大部分都落入了西方殖民者手中,对于非洲人民来说,他们许多肥田沃土被殖民者无偿侵占用于开辟种植园,致使土地和粮食问题日趋严重。
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后,对原殖民者经营的种植园普遍采取了国有化或征购股份等措施,并针对原先极端畸形的生产结构作了一些调整。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例如缺技术,缺投资,管理不善等,不少出口经济作物出现了相对或绝对衰退,国民经济因此蒙受了不利影响。从表7-5中可以看到,自6O年代以来,非洲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状况大体上可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发展较快,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如茶叶。第二类是在世界上的地位保持稳定,包括咖啡、烟草和甘蔗。第三类数量较多,其发展缓慢,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甚至是大幅度的下降,包括棕油、腰果、剑麻、可可、花生、橡胶等。值得注意的是,在60年代非洲出口经济作物的生产情况是比较良好的,进入70~90年代,绝大多数作物均呈每况愈下之势,看来这同非洲经济形势的恶化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表7-5 非洲主要出口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年平均%)
重要地位 虽然近十余年来非洲多数出口经济作物均有相对或绝对的衰退,但在非洲经济中乃至在世界市场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非洲的粮食生产商品率极低,畜产品商品率也不高,出口经济作物则不然,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商品率和出口率,成为许多非洲国家财政收入及外汇的重要来源。1966年,在非洲商品出口总额中,农产品(不包括林产品和水产品,下同)占41%,1990年占1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出口经济作物提供的。
表7-6 1990年非洲进出口贸易构成
主要农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可可豆14.1咖啡豆13.9棉花13.2
茶叶4.1花生和产品2.7橡胶2.2
以上可见,在非洲粮食外贸出现巨额逆差的时候,经济作物却有可观的顺差,其作用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非洲出口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咖啡、可可和棉花,1990年在全洲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合计占35%;其他较重要的还有牲畜、蔗糖、烟草、茶叶、橡胶和花生等。
近年来,虽然非洲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已不如以前,但总的说来仍不失为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由于非洲工业落后,市场狭小,因此不少农产品,在世界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往往都超过占总产量的比重,棉花、剑麻、香料、橡胶、可可、茶叶等都是这样,从而相对增大了它们的重要性。
表7-7 1990年非洲几项农产品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
表7-8 非洲部分国家出口贸易对农产品的高度依赖
直到60年代,非洲大多数国家出口贸易均以一至几种经济作物为基本商品。近二三十年来,其中一部分国家因石油、铁、铝土、铀等新矿产的开发,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农业因多种原因发展缓慢,其相对地位已经不如以前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近半数的国家以经济作物为基本出口商品,而且这些国家大多数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为低下的国家,工矿业都十分薄弱,正是这一两种经济作物的出口收入,才使国家机器得以保持运转。也因为如此,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就显得格外脆弱,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整个经济就将蒙受严重影响。
地理分布的一般特点 非洲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首先受自然条件影响,但在不同作物之间有一些区别。有的作物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其分布范围就相对狭小集中,如油棕、橡胶、可可要求典型的低地热带雨林气候,故集中分布于几内亚湾狭窄的沿海平原。葡萄、油橄榄是典型的地中海型作物,因此集中分布于西北非地中海沿岸狭长的滨海平原及丘陵;此外,南非好望角一隅之地属地中海气候,是葡萄的又一重要产区。咖啡也是热带作物,但品种多,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相对强一些,故分布范围很广,大大超过了可可、油棕等作物。有一些作物,如花生、棉花、芝麻、甘蔗等能适应非洲多数地区的自然环境,因此可以广泛种植,但实际分布仍有一定的集中性,其主要影响因素已不是自然条件,而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后一类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 即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或传统,这一点与早期西方殖民者的掠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16世纪前后,欧洲对香料需求甚殷,若干东非岛屿因地处航运要冲而兴起香料栽培业,随之垄断了世界市场,这一生产传统至今依然保留。
(2)劳动力因素 由于出口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初步加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它们主要分布在人口较稠密的地方,典型的如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区、几内亚湾沿岸等。在某些地区,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不适应出口经济作物发展的需求,由此在农忙季节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季节性移民,如苏丹中部的棉花产区、科特迪瓦的可可和咖啡产区等。
(3)交通因素 出口经济作物的种植是一种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且基本上是面向海外的,因此方便的运输条件是其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导致许多出口作物种植区分布于毗邻港口的沿海地带,以及铁路沿线。相反,有一些地区,自然条件足供发展某些出口作物的需求,但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如刚果盆地,实际生产规模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上述各项条件的基础上,非洲主要农业区形成了本地富于传统特色的出口经济作物组合,其大势如下:
尼罗河中下游灌溉区—棉花、甘蔗
西北非沿海地带—葡萄、油橄榄
中、西非热带草原—棉花、花生、芝麻
几内亚湾沿海地带—可可、油棕、橡胶、咖啡
东非、东北非热带高原—咖啡、棉花、茶叶、剑麻
非洲东南沿海地带及岛屿—甘蔗、香料(丁香、华尼拉、肉桂等)、腰果
南非热带高原—烟草
主要作物 非洲出口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按其性质可区分为几大类,即饮料作物(咖啡、可可、茶叶)、纤维作物(棉花、剑麻等)、糖料作物(主要指甘蔗)、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还包括芝麻、棉花、油棕、椰子、油橄榄等),以及其他作物(香料、橡胶、烟草、腰果等)。目前,饮料作物地位最为重要,其出口额接近其他所有经济作物的总和。
(1)咖啡 为非洲最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世界上所种植的咖啡主要有三大品种,即阿拉伯种(小粒种)、罗伯斯塔种(中粒种)和利比里亚种(大粒种),它们分别原产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刚果盆地和西非洲。目前这三大品种在非洲都有种植,最重要的是罗伯斯塔种,在咖啡总产量中约占3/4;该品种适应低地热带雨林气候,单产高,易加工为速溶咖啡,广泛种植于科特迪瓦、喀麦隆、扎伊尔、安哥拉等国。阿拉伯种以质优驰名,适合于热带高原相对凉爽的地区,种植范围遍及东非、东北非各国。利比里亚种生产较少,仅限于利比里亚、赤道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少数国家。
咖啡是非洲近30年来在世界上的地位保持相对稳定的几种经济作物之一,在乌干达等10个国家里,咖啡都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全洲产咖啡128.2万吨(占世界21%),收获面积达352万公顷(占世界31%)。主要生产国有:科特迪瓦,28.4万吨;埃塞俄比亚,20.4万吨;乌干达,19.2万吨;喀麦隆,10.2万吨。
(2)可可 19世纪后半期从南美洲引入;逐渐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地,近十余年地位虽明显衰退,但占世界的比重仍在半数以上。1990年全洲生产可可豆128.4万吨,占世界53%,收获面积354万公顷,占世界64%。
在70年代以前,加纳和尼日利亚是非洲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可可生产和出口国,但此后其产量大幅度下降,科特迪瓦却取而代之,生产重心遂明显转移。
表7-9 非洲三国可可产量的消涨
在世界市场上,除可可豆外,供贸易的还有各种可可制成品,如巧克力、可可粉、可可奶脂等,其价格都显著超过作为初级产品的可可豆,如巧克力的平均单价就十倍于可可豆。1990年非洲在世界可可豆出口量中占63.8%,在巧克力出口量中仅占0.4%,反映了它经济的落后性。今后如能增大可可制成品的比重,则收入就能明显增加。
(3)棉花 于19世纪中后期在非洲开始大规模商品种植,以埃及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因此形成了单一植棉经济。近几十年来,老棉花生产国产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调整农业结构,减少了棉田面积),如埃及最高产量是1969年的54.1万吨,目前仅约30万吨;其棉田面积在196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83.4万公顷,目前已减少了大约一半。但与此同时,非洲涌现出不少新植棉国,年产皮棉逾万吨的国家由1960年的10个增加到1990年的22个,地理分布已明显地趋于扩大化和分散化。但尽管如此,埃及在全洲植棉业中仍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一地位表现在几个方面,即产量大,单产高,尤其是棉花品质好,长绒棉(棉纤维长度在31.8毫米以上)不仅在非洲,而且在全世界也占有明显优势。
过去,非洲生产的棉花差不多都作为原料输往欧洲,近几十年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棉花就地加工。但非洲棉花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迄今仍大大超过产量的比重,今后应努力增加棉纱、棉布、其他棉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
除以上三大作物外,非洲其他出口经济作物一般都局限于少数国家或地区,其重要性均远不能同三大作物相比。
表7-10 1990年非洲的棉花生产和出口
本文标题:非洲的出口经济作物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5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