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业各部门生产的内在联系性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来说,种植业需要动力和肥料,畜牧业则需要粮食和其他饲料,它们可以相互提供产品,彼此满足为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一些条件。而且,种植业生产所创造的有机物质,其中1/2—3/4属于叶秆、谷壳、茎叶等副产品,它们不能直接作为人们的食物,却可用来作牲畜的饲料,发展畜牧业;而在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又可提供大量肥料,而出售牲畜和畜产品的收入,又可推动种植业的发展。林业不仅能提供农牧业以生产资料、建筑材料,而且可以改变地方气候,保持水土,固定流沙,促进农业、牧业的发展。因此,农林牧的合理结合,是农业生产内在规律的要求。渔业和农林牧业也有密切联系。副业又多是利用农、林、牧、水产各业的副产品。农业各部门的地域分布,如能做到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生物有机体的多层次利用,也有利于各部门生产相互促进,以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各种农产品。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起着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性表现在:农业首先提供人们的食物,农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人类一天也离不开的基本的生存与生活资料。只有在农民拥有一定的剩余农产品的前提下,才有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其次,农业为人类生活提供能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主要是农作物的秆、茎、叶或以牲畜粪便,或以木材作为燃料。另外,工业的原料很多来自农业,农业为纺织,食品、建筑等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而且很多农产品或农副产品也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农业和农业人口又是工业产品的重要消费者和广阔的市场,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2.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分布状况受自然、技术、经济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当然,其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是不同的。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
①土地。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基地,它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不是单一的自然要素,而是若干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而且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产物。土地不是一个平面概念,而是包括地表、地上、地下三个层次的垂直地域,其中岩石圈与生物圈的接触地带则是它的主体部分,这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地带。土地是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它占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它所占有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般来说,不能由人们任意移动或改变。其次,土地是自然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人们开发利用土地进程中,土地面积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促使人们注重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其三,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包括由土地自然形成的自然生产力和由于人们的经营利用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两个方面,土地生产力有自行恢复再生的特性,土地资源有可更新性特点。
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农业资源。土地资源包括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两个方面。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与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土地资源多(面积大),有利于农业各部门发展和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农业地域分布范围的扩大。反之,农业生产与分布则会受到限制。土地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农业各部门分布状况。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而又土质肥沃的土地,适于耕作业分布,而山地和较瘠薄的土地则适于发展林业。土地质量的优劣以是否有利于农业生物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为标准。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而又蓄排水良好的土地上,比气候干旱、土质瘠薄而又蓄排水较差的土地上农作物的收获量要高得多。如东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上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一般可相差几倍之多。
土地的数量一般不会增加,而质量却可以变化(由优变劣或相反)。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会不断提高土地质量,而不合理的利用则会使土地质量下降。因此查明土地的数量,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和经济评价,是发挥土地的潜力,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对农业生产各部门合理分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②土壤。土壤是作物生存的基础,土壤的肥力状况、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和机械组成都对作物生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物生长最基本的需要——养分,是直接或间接的从土壤中获取的,通过土壤又可以取得水分和空气。土壤的性状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而且影响作物的种类。一般作物要求中性的土壤;而有些作物则要求酸性土壤,如茶、柑桔、荞麦等,又有些作物耐碱性较强,如甜菜、高粱、棉花等,可以分布于碱性土壤地区。
③地形。地形影响农、林、牧业的分布及土地利用方向与方式。如农耕地以小于15°坡度为适宜,15°—25°坡地一般适宜于栽种果树或经济林木,25°以上坡地可林、牧混合利用,35°以上只适宜林木。如果对超过15°的土地进行耕作,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平原少的地区,利用坡地耕种必须修筑梯田。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热量水分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作物分布发生变化。
④气候。对于农业来说,气候提供农作物所必需的光、热和水分条件,既是重要的自然条件,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形成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区差异使各地区各季节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源,也是地表热量、水分和有机物质能量的来源,故光照时间长短、光照强度与农业生产关系很大。有些作物如稻谷、玉米、黍、烟草、大豆等,在白天短、黑夜长的条件下,开花结实比较快,这是短日照作物;而有些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甜菜、马铃薯等,在白天长、黑夜短的条件下,开花结实较快,这是长日照作物;还有一些中性作物,如棉花、番茄、早稻等,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考虑作物的这种特性。光照强度对农业生产分布也有影响,有些作物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而有些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云杉、蕨类、茶叶等,栽培这些植物需要选择云多阴雨的地区。
热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一般用气温表示。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而且各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间对热量的要求也不同。指标有最高温、最适温和最低温,还有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要求的温度总和(积温)。以水稻为例,在种子发芽阶段最低温度为日平均气温10~12℃,小于这个温度,就会发生烂秧,水稻在结实时则需20~25℃。气温对作物栽培的限制常成为农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降水是作物水分供应与土壤水分的重要源泉。陆地上的水主要取决于降水。因此评定作物水分供应状况与程度,主要依据降水量。但不同作物对水分需求不同,即使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也有差别。有的生长阶段,需水量特别多,这个时期便是需水关键期。任何生长阶段,如遇到干旱就会造成减产。
可见,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气候因素是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农业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分布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暴风雪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暴雨或雨量过多、大风、沙暴等恶劣天气,能直接毁坏农作物、牧草、林木,又能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而危害农业;干旱和高温还易引起森林火灾等。
气候各要素对于农业生产分布不仅分别发生作用或影响,而且各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组合状况,对农业分布特点、农业地域结构等,均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如热量资源充足而水分缺乏,就难以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分析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分布的影响时,必须从这些条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综合加以分析。
(2)技术条件影响农业分布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农业工艺技术和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产工艺技术包括良种培育、作物栽培、技术经验、农业技术管理、植物保护、灌水、施肥技术等,其中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分布影响较大的是良种培育。如日本水稻种植范围推到寒冷的北海道地区,主要是由于耐寒品种的培育成功。
农业技术装备包括犁田、整地、播种、施肥、中耕、排灌、收割、脱粒、除尘、烘干、储藏以及水果、林业及畜牧业生产等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这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劳动力,减少了农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也改变了农业的地域分布状况,加强了农业地域的专业化,改变了农业地域系统结构。如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专业化、高速化以及特殊装置的出现(如冷藏装置、幼畜、幼禽运输设备等)使蔬菜、副食品等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再如美国从西部加利福尼亚将水果运往东部纽约,只需70小时,使生产地远离消费地成为可能。从而也改变了为城市供应的鲜活农产品集中分布于郊区的状况。
(3)社会需要与农业分布任何地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都首先服从于社会需要。人们要求衣食,于是需要种植粮食和棉花等作物。当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也随之变化,某些农业部门衰落了,而一些新的适应社会要求的部门出现了。或者是某些地区的农业地位下降了,而适应社会需要产生的新农业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了。例如,我国珠江三角洲桑的栽植历史很能说明这一点。30年代由于日本丝在国际市场上把我国丝排挤掉,迫使很多桑农把桑树砍掉。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封锁,广东粮食不足,桑农几乎把全部桑树砍掉而种稻。解放后,由于进一步发展丝织业,要求大规模地植桑,珠江三角洲桑的种植又大力发展起来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社会需求状况必然对农业生产发展规模和地域分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农业政策农业政策对农业分布可以起到干预或调整的作用。不过农业政策包括范围很广。比如,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等。不同的政策会从不同的侧面对农业分布产生影响。以日本为例,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大高于进口价格,日本政府1981年收购国产水稻价格比进口水稻价格高80%,麦子高107%,要不是政府的补贴,日本农产品就会被进口货挤垮。
(5)劳动力条件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影响农业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水平,影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还影响农业发展方向,因为农业各部门、各种农作物对劳动力数量与技能要求不同。种植业需要劳动力较多而林业需要劳动力少,水稻生产所需劳动力多而且技术要求高,因此水稻分布区或新开垦的水稻区必须拥有相应的劳动力,如劳动力数量不足,农忙季节就会延误农时,技术跟不上,产量就不高,而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技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经济作物分布受劳动力技术状况影响更大。
本文标题:三大产业的分布(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699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