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1)国际贸易增长强劲,其中制成品贸易增长最快。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缓和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合作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西方各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西方各国掀起的设备投资热极大地刺激了制成品需求,使之大幅度增长。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看,制成品增长快,这是推动贸易增长的有力因素(表4-2)。
2)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格局,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少数几种农产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资本和技术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大宗,很大程度上流向发达国家。在出口农产品中主要以出口经济作物为主,大部分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如橡胶、油棕、咖啡、椰子、可可等,世界上主要的金属、非金属矿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铁、铜、铝土矿和磷灰石储藏量和产量均占世界重要地位,有的国家出口的矿产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总的来看是原料出口地和制成品的主要进口地。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增长最快的是西亚和东南亚,其次是北非和拉美。尤其以石油输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增长最快。
表4-2世界出口贸易情况(以1980年为100)
3)科技发展和技术革新使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和竞争加剧。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各国竞相进行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层出不穷。一方面,能源和原料消耗减少,1984年日本每一单位的工业产品所需原料,仅相当于1973年的60%,另一方面,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提高,竞争能力增强,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角逐尤为突出。科技发展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产品开发的重视,使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快于其他制成品,占市场比重日趋增加,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79—1987年商品贸易中发展最快的前三名都是高技术产品,如美国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比重已从1980年的20%增至1988年的约30%。
4)地区内贸易迅速增加。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导致地区内贸易的扩大,尤其西欧、北美以及亚太地区发展加速。1988年亚洲“四小”、东盟各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量比上年增加25%,欧共体内部贸易量比上年增加10%,北美洲区内贸易量增加12%,均高于世界贸易量总增长率
3.旅游地理基础
旅游活动的起源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群众性报游则是二次大战后恢复期以后的事。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渐成为世界一大产业部门。研究旅游业时空规律的旅游地理学崛起,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的分支学科。
旅游从字意上看,“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游憩、观光、娱乐,即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但从科学的概念上阐释,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厂义的旅游认为,凡是离开住地的旅行活动统称之为旅游,包括观光、疗养、商业活动等,如到外地去消遣或疗养,参加学术和其它会议,参加航海,在外国学习等。
狭义的旅游不包括离开住地进行的业务或学术活动,只指人们为了休假、观光、娱乐、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的生活范围所进行的一时的移动。于光远在论述旅游时说:“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这一定义的实质是:旅游既区别于平时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日常生活,也区别于为了业务的目的进行的旅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旅游,一般包括观光、休憩和运动保健、增长知识等。观光包括游览自然风景和景观、名胜古迹、社会风情,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博览会、动植物园等等。休憩包括各种娱乐活动的休假。运动保健包括各种室内和室外运动,例如参加游泳、滑雪、溜冰、登山、钓鱼、打高尔夫球等。增长知识包括参观社会-历史文物,从事有关社会考察的旅行活动等。
(1)旅游业的特点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与旅游活动(如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设施和旅游商店,建立旅游机构,接待游客和进行有关旅游的宣传等)有关的一切企业和业务活动统称之为旅游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服务行业,它既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其任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旅游业与工、农、运输业相比,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旅游业是非物质产业部门。旅游业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业和农业不同,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旅游业的本质是:出售劳务和风景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被人们誉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业”。旅游业产品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劳务和风光,这种旅游产品只能供旅游者去欣赏,而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如果旅游网点(各种旅游资源和设施)和服务能吸引众多游客,此旅游线路就是高产热线,就能使旅游业获得高收益,例如,我国桂林到阳朔风景区的旅游线;北京到八达岭、明十三陵的旅游线,西安到秦兵马俑馆、乾陵的旅游线等都属于此类。如果旅游业所设的旅游路线不能吸引旅客,则为低产线,经济效益也较差。
②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部门。旅游业与运输业同属于服务性质的产业,但是它涉及的问题比运输业更为广泛,横向联系广,需要各产业、各行业的互相配合,同时旅游业发展也可以带动许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例如四川灌县建设了都江堰和“青城天下幽”旅游线后,给该县带来了“七大变化”:一是促进了旅馆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饮食业;三是推动了交通业;四促进了地方工业;五促进了农村肉、蛋、禽、菜生产;六促进了个体经济发展;七促进了城乡建设。当然,旅游业带动了其它各行各业,其它行业又为旅游业提供条件。
③旅游业的季节性。这一点与农业具有相似性,主要原因在于:A.某些供旅游者观赏的路线和网点受自然条件的季节性影响。如承德避暑山庄,哈尔滨冰灯等等;B.有些旅游网点虽可全年利用,但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旅游内容。如日本的御殿场是著名旅游网点,夏季是富士山登山和旅游基地,冬季则是滑雪基地;C.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如云南的景洪是傣族区游览网点,每年傣历6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三四天的泼水节,吸引大量游客。
④异地性和偏在性。旅游与其他产业相区别的最大特点是异地性,不论旅游网点距住地多远,旅游者都在异地进行,与原住地有一定空间距离。另外,一些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偏在性,如和煦的阳光和洁净的海滩,只分布于沿海少数地区;历史古迹只局限于一定地域。这样也就造成了旅游的异地性。
⑤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复杂繁多的旅游项目,它包括观光、文化、休养、体育、宗教、度假、避寒、探亲、访友、划船、登山、滑冰、狩猎、垂钓、野营、访古、探险、民俗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旅游类型是由旅游者旅游目的所决定的。在布置和设计旅游路线时要注意以新、特取胜,创造具有多样性特色的旅游路线,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⑥大众性。现代的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所享有,而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成为一般人都能参加的活动。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旅游人数有16.5亿人次,平均每2.7个人中有一个人参加旅游; 1981年有26亿人次参加了旅游,平均每1.77个人中有一人出游,1984年旅游总数达40亿人次,平均每1.1个人中有一个人出游。这说明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普遍的潮流,旅游已变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考虑大众性这个特点。
(2)影响旅游业发展和分布的因素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旅游的客源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后者是旅游网点所在国一系列建设与发展旅游地的一系列措施。
决定客源市场的动因主要有:
①经济增长状况。战后世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国的收入显著增加。北美和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个人收入高,经济生活富裕,使人们有可能去参加一些国内外的旅游活动,这些发达国家的旅游需求远远超过其它国家,故欧美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发源地。据对香港国外旅游者抽样调查,主要客源国(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港旅游人数就会增长2.8%。可见,客源地的形成同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密切相关。
②劳动时间减少,余暇时间增多。旅游需要消耗时间,假日时间的长短对出国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以及数量均有很大影响。目前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劳动时间日益缩短,闲暇时间相对增加,这就给人们出国旅游创造了充裕的时间条件。如欧洲各国从1954年以后,职工每年有2—5周休假,美国实行5日工作制,每周有2天余暇时间可进行国内旅游。
③环境恶化,工作紧张。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城市中纯自然地域不断缩小,居住环境也日趋恶化。在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加快了作业线速度,使劳动者经常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之中,人们为寻求良好的休憩和观光场所,以解除过度疲乏、恢复精力、体力,便参加旅游活动,到大自然中去。
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随着国际局势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各国集中力量发展本国经济,并积极谋求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国际组织的发展,跨国公司、科学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都促进了国际的交往和旅游活动。
⑤行为因素。一般来说,舍远求近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共同原则,因此,接待国的地理位置,特别是距客源市场的距离远近,往往直接影响到该国旅游者人数的升降。目前许多国家都把近距离的市场作为自己的争夺目标,以欧洲为例,最近几年,欧洲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一直占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70%左右,而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旅游人数则占欧洲接待国际旅游总人数的80%以上。
另外,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这种动机往往与游人对该国状况的了解有直接关系。语言上相通、习俗上的相似、政治观点相近等等是吸引客源的重要因素。许多相邻国家形成游客互访局面和对流,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如荷兰旅游者蜂拥到英国,原因是:两国有密切的商业联系,历史上有牢固有力的战时联系,而通婚和个人友谊又加强了这种联系,此外,荷兰人广泛地学习英语,到伦敦购买东西和观赏风景,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渡海新奇感等等。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特征都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兴趣的重要行为因素。
一般而言,旅游者产生旅游目的的规律是:首先选择本区域内比较了解和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其次,选择区域外比较了解和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人选择英联邦内的印度和新西兰等;第三选择区域外目的地国途径的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人选择到欧洲去的途中的印度等国家。
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保护状况是旅游业发展和分布的内部因素。
第一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旅游资源吸引力大小。中欧山地是欧洲风光最美的传统度假疗养中心,地中海沿岸阳光明媚,海滩广阔;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众多,热带风光和绵绵沙滩别具一格。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使这些地区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地区。
第二交通运输条件。旅游活动是人(游客)在原住地—观光地之间的移动,交通运输业发达与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要扩大旅游业,必须搞好交通建设,尤其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交通建设(如登山路、山间索道、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等)。各国为发展旅游业,在提高速度、降低运输费用等方面展开竞争,在开发旅游新网点时把开辟便捷的交通线路作为先决条件,有的国家(或地区)游客如到某特定旅游点去,乘相应旅游公司车、船、飞机等都实行费用优惠,甚至免费接送。
第三保持社会安定。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在异地寻求某方面的享受。欲吸引大量游客,就必须保持社会安定,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减少社会的刑事犯罪率,使游客安心旅游。如果游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或者两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民间往来中断,也就没有客源可谈,必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旅游接待条件。旅游接待条件也是旅游开发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牵涉到各项软硬件的建设,硬件方面如旅游设施水平,软件如旅游服务水平和组织工作等。为了吸引游客,各国都努力使旅游设施现代化(主要是旅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供国内低收入者,或者青少年旅游者使用的收费低廉的设施,如汽车旅馆、帐篷旅馆、乡村旅馆等。同时提高旅游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活动的组织,使旅客旅途舒畅,精神愉快。
第五开展旅游宣传。凡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工作,如瑞士,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有半官方的旅游局,其主要任务是提出旅游宣传口号,发行旅游书刊资料,并与驻外机构密切配合,形成旅游宣传网。
(3)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
①旅游资源分类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功能的客体。它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本物质条件。
旅游资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兴趣日趋广泛,旅游资源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有些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的新奇事物,一旦能吸引游客观赏,也就成了旅游资源。所以只要积极开发,会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象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开发旅游资源更是无止境的。
旅游资源按其属性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二者有时是互相结合,不能截然分开的。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地理环境能使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因素和条件很多,如银光闪闪的河川,千姿百态的地貌,晶莹潋滟的湖泉,波涛万顷的海洋,光怪陆离的洞穴,幽雅静谧的森林,珍奇动人的动物,温暖宜人的气候等。构成这些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如山、水、石、洞、气、光、生物等,经过巧妙的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旅游环境和景象,旅游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生理过程,便可产生种种想象、理念和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
自然旅游资源依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可分为五个亚类,即风景地质、风景地貌、风景水、风景气象与气候、风景动植物等。按照自然旅游资源的要素组合主要有: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旅游气候(如高山云海、金顶宝光等)、生物资源(花鸟林兽)等。当然这些自然旅游资源须经开发,兴建旅游设施,才能进行利用。
2)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风貌和特色的集中反映。它和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就是被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出来,其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
时代的不同,可使同一个人文旅游资源,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如历史上的一些禁地——牢狱、集中营、刑场等,都可转化为今日的旅游场所。人们可以通过建造博物馆、游乐园、文化宫以及组织各种民间喜庆活动,来丰富旅游内容。可见,人文旅游资源是非常广泛的、丰富的,依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如古人类遗址、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等),旅游文化(如绘画、雕刻、书法、美术工艺品、戏剧、舞蹈等),城乡风光,风味佳肴,旅游商品等类型。
②旅游资源评价。对旅游资源评价是一个或一系列旅游地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广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又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所以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归纳起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评价。
首先,评价旅游资源要从客体景象艺术特征去度量。自然风景中的景物特性与作用各不相同,其种类愈多,构成的景象也就愈加丰富多采。若景象中具有奇、绝、古、名任一特征,或几个特征,则旅游资源的景象艺术水平就高。如埃及的金字塔、比萨的斜塔、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孔子历代后裔居住的曲阜孔府等都是具有盛名的事物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分析和评价景物的种类、数量、特点、格调和组合,确定其地位、价值、意义,进而可划分为国家级、省际级、省区级、地方级4大类。
其次,评定旅游资源要确定其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古迹的类型、年代、规模与保存状况和历史文化意义,是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许多风景胜地往往有不少题名、匾额、楹联、景记、诗画、碑刻等,既是旅游观赏的内容,又是宝贵的历史艺术珍品。按目前国家文物保护与管理条例,可以区分为国家级、省区级、县级。
第三,景象的地域组合、地理位置与可进入性,是评价旅游资源的又一重要指标。有的地区风景名胜固然驰名,但地域组合分散,景点相距遥远,或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就大大降低了它的旅游价值,也影响了它的开发程序。如果旅游资源集中,相距甚近,又有多种类型的协调配合,并呈线型、环闭型或马蹄形旅游线排列,是一个风景区最佳的组合态势。例如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为风景区地城集中,有漓江环绕,组合成浑然一体的景区,加之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可进入条件好。四川兴文地区也是一处岩溶风光胜境,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缺乏象漓江那样联系各景点的水上交通线,人们从东部地区进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旅费,从而影响了它的旅游价值。
第四,旅游功能和环境容量对评价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风景名胜的旅游功能分为游览、观赏、参观、娱乐、消遣、度假、疗养、锻炼和考察研究等类型。旅游功能的发挥和当地的社会密切相关。旅游环境容量可从容人量和容时量去度量,前者指景区游览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以人/平方米表示,它反映风景区的用地、设施以及投资规模,后者指风景区游览所需要的基本时间,以景点/时表示,它体现风景区的游程、内容、景象、布局和建设时间。
第五,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对开发程序影响很大。所谓开发利用条件,指旅游点建设的施工量,投资大小,当地施工技术和物品供应状况等。先期开发的旅游资源,一般都要择优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相应变更,一些开发条件较差,位置较偏僻的旅游资源逐步可能得到开发。
本文标题:三大产业的分布(1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699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