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类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类地理学概论 > 热带海洋文化区域(2)

热带海洋文化区域(2)

时间:2010-09-20 18:03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东、西沙海洋文化区

  本区为闽粤渔民经常作业区。一般是以珠江为始航区,出万山群岛东驶去的岛礁称“东沙”,向西驶去岛礁称“西沙”。东沙用三支桅木船出航。每船年获利数千元(银元)。大小船达数百艘(《大东沙岛》,见《地学杂志》1911年,1卷3期),渔民成巨富者不少。出产海人草、玳瑁、鸟粪。鱼类因在冷暖流交汇处很丰富。缺点是正当台湾海峡南口而成“风窟”,帆船易失事,因冬季风受海峡两岸山地挟迫着,加强了南吹风力所致。不如西沙群岛安全。但是东沙因发现明永乐铜钱,以至洋舶残骸,实为我国水下考古良好地点。

  西沙是“上七下八”岛广泛分布海域,岛屿分布在较大的环礁礁盆上,如永乐环礁、宣德环礁和东岛环礁等。小环礁多无岛,有也很小(如盘石屿上的小岛,实为沙洲,高潮淹没)。中建岛是在台礁上,故较大。目前开发最好的除“上七下八”外,还有东岛。该岛已建为白鲣鸟保护区,放养牛群(达200头),并有有害小兽野猫生存,咬吃鲣鸟。牛和猫是渔民及军舰带来和逸野的。这些岛礁围绕着一个浅湖,成为一个防浪港区,鱼类集中,岛上椰林风景优美,是海上旅游度假胜地和渔港。明代开始即已有渔民长住,开有水井、耕地、椰林和神庙。清代以后,建有厂房、住宅,开采鸟粪。永兴岛为西沙群岛首府所在,有港口和定期来往大陆航班。设有市集。缺点是台风经常吹袭,渔民受害。居民和渔民以海南省人居多。海上捕鱼仍以三支桅木船为主,但已装电机,称为机帆。现已建有机场,有公路连通石岛。

在明代至清代岛上文化景观模式是由广东、海南渔民创立的。以椰林示水井位置,及开垦地点、房屋所在,并建小庙其侧。间有墓地和水产处理场地,如海龟蓄养池、晒海产棚架等。《海路簿》亦于明代兴起,即按照郑和海图再加工详明,使各岛航程得到准确记载。清末西洋初次侵入南海,即得渔民导航、救险,测海图时的协助。今天英、美、法南海海图仍以明、清渔民名称,加以应用,据鞠继武统计(1996)至少达16个,占全部地名32%。现在我国地图使用清代地名亦达30个。可见我国渔民对南海地区文化上的贡献。

    关于小区的划分,东沙岛区是可以自成小区的,因为从地理环境看是我国最北的环礁,东沙岛又是大岛,礁湖也大,成为水产捕捞的中心地区。从生态环境看,当冷暖流交汇区,台湾暖流流经本区,故附近成为闽台和广东渔民的良好渔场。风力虽大,但礁湖可避风雨,又当南海航道要冲,故很早即有记载(如《元史·琉球传》)云:“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即东沙环礁当沿岸流南下之区。入清,陈伦炯(1730)的《海国闻见录》称东沙为“气”,即“峙”(岛)之意(闽南、潮汕语音)。且与西沙群岛分开,故可自成一文化小区。如西沙兄弟庙的兴建,是祭祀明代在台风救护中死去的36位兄弟。东沙并未存在,而小庙只称为大王庙。
  本文标题:热带海洋文化区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2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2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热带海洋文化区域(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热带海洋文化区域(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