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现代小冰期。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期,青藏高原的冰川规模较大,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退缩很明显。但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冰川又有
前进和稳定的趋势;许多冰川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又发生了明显的前进。
青藏高原上古冰川遗迹分布广,类型多种多样,况且后一次冰川常改变了前
一次冰川的遗迹,并受到现代地貌外营力的改造,使冰川地貌更加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反复地经受冰川作用的高大山体,发育了大规模的冰蚀地形,
如角峰、冰斗和冰槽谷等。在高原南缘及东南部,角峰、刃脊等发育典型而
明显。如珠峰的北、东和西南三面均有大型的谷首冰斗,使珠峰成为高出冰
斗底部达3,000 米的金字塔形的大角峰,东喜马拉雅尾闾的南迦巴瓦峰也呈
金字塔形削尖挺立,它们原来是多个古冰川的冰斗在后退过程中啮蚀山岭所
塑造的。这些高山的山脊线也同样是古冰川侵蚀遗留的地形,多呈锯齿状,
象成排尖利的牙齿,象把巨大的梳子,成为陡峭险峻的分水岭。古冰斗的遗
迹在高原山地屡见不鲜,有些地方有两级不同高程的冰斗悬挂山腰,冰斗末
端又往往有冰斗湖泊出现。“U”型槽谷是古冰川侵蚀地貌中发育最普遍,形
态最完整的类型。“U”型槽谷多保留于现代冰川的外缘,有些槽谷具多级叠
套的谷形;有些槽谷从分水垭口一直向下贯通,并受到现代流水作用的改造;
而另一些槽谷的两侧成排分布有高高悬挂于山地的悬谷。侧碛垅和终碛垅是
山谷冰川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其规模在高原腹地较小,南部及东南部较
大。侧碛垅延伸长度可达数十公里,相对高度可达数百米。终碛垅分布于侧
碛的末端,两者往往共生。不同时期的终碛和侧碛在同一谷地中复合,就构
成不同高程部位的侧碛垅和终碛垅多列环布现象。另外,古冰川遗迹中还有
羊背石、鼓丘、冰砾阜丘等。
冰川的侵蚀与堆积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的侵蚀作用就必然反映在相应的
堆积形态上。古冰川地形的发育受当时冰川类型性质及地质地貌条件影响,
其地形被保存的程度,又取决于后期改造的特点。在高原南部及东南地区,
古冰斗遗迹类型多样,侵蚀与堆积形态发育明显,地貌对照性强烈,如有高
耸的角峰,规模宏大的“U”型槽谷,典型的冰斗、悬谷和羊背石,高大的侧
碛、终碛、冰砾阜丘、鼓丘等,它们所反映的是海洋性冰川作用的结果。相
反,在高原内部,古冰川冰蚀和冰碛地貌往往不典型,反映了大陆性冰川地
质地貌作用要缓和得多。
如前所述,青藏高原从第四纪中更新世大冰期以来所发育的冰川规模越
来越小,但那时冰川发育的规模、范围到底有多大呢?一些外国学者曾认为青藏高原上有过全面的冰雪覆盖,即“古冰盖论”。但事实如此吗?通过近
年来的考察及多学科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古冰川作用遗迹的地域分布只
是以高耸的山岭为中心向外围作带状分布,并不存在连续普遍的冰碛地形。
从高原上古岩溶地形的残留,从藏北高原上许多盐湖和干涸的巨厚硼砂湖盆
内发育的层层叠叠完好的古湖岸线,从高原上晚第三纪夷平面上广泛保留的
紫红色古风化壳,从藏北高原现仍保留有属于森林植物区系的植物种类等等
地貌及植被特征,都可以从各自的侧面证明了古冰川的发育各有中心,互不
连续。如西藏嘉黎县麦地卡盆地,是拉萨河,易贡藏布和怒江罗曲三水系上
源的高位山间盆地,海拔约5,000 米左右。盆地中冰碛丘陵起伏,鼓丘群和
羊背石广布,其间湖泊星罗棋布,它显示了一个面积达3,600 平方公里的半
覆盖式冰川或小冰盖。在横断山区沙鲁里山南段则有冰蚀地形十分发育的稻
城古冰帽遗迹,面积也有约3,300 平方公里。但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盛
时期也并未形成统一的高原冰盖。
本文标题:寒冷的冰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qingcang/950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qingcang/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