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高原主体的地壳厚度大达50—70 公里,是全球平均地壳厚度的一倍。然而地势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地壳厚度却只有50 公里左右,说明这一地区尚未达到地壳重力补偿的均衡状态,高原仍然受到南北向到北东-南西向水平压应力场的控制,两个板块碰撞后印度板块向北的运动并没有停止,高原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据研究,自晚白垩纪以来大约1200 万年间,印度板块大约以每年小于5.5 厘米的平均速度向北漂移了5 个纬度的距离。现在它仍以每年大约5 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也以每年大约5—10 毫米的速度在上升,比欧洲同一类型的高山——阿尔卑斯山目前的抬升速度高4—5 倍。根据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植物化石和古冰斗、古冰缘、古土壤等的对比研究,反映出新构造强烈上升的后期加速性特征。这表明高原现在还处在强烈隆升的阶段。和这种晚近的、剧烈的地壳运动密切相关,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有着广泛的地热显示和比较频繁的地震活动。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板块内部一般都是稳定地区,而大小板块的分界线上则是地壳活动的地带,表现为地热显示、岩浆侵入、火山活动、频繁的地震等等。
青藏高原上共有1,000 多处地热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南部一条强大的地热带上。它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西起西藏阿里,向东延伸2,000 多公里到横断山脉,折向南与云南西部的地热带相接。这条地热带的形成和年轻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叫做喜马拉雅地热带。世界上现已发现的所有地热显示类型,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除了像羊八井热田那样的热水湖、热泉、温度达到沸点的沸泉和汽泉以外,还有世界上比较罕见的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现象等等。在西藏南部共发现有10 处水热爆炸区,西起阿里玛旁雍错、东至羊八井盆地,东西向延伸达800 多公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玛旁雍热田。据调查,1975 年11 月发生在西藏普兰县曲普地区的一次水热爆炸,碎石和灰黑色的汽雾冲上8、9 百米的高空,爆炸后地面留下了直径几十米的大坑,坑内至今沸水滚滚。曲普水热区在玛旁雍热田西南,水热区中心是一座硅质泉华胶结的爆炸角砾岩丘,高20 米左右;在丘体四周,由水热爆炸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热水塘和热水湖星罗棋布。
藏南喜马拉雅地热带内,同一地点水热爆炸发生的频率较高,它表明热能自热源至水热爆炸点的传递速度很快,爆炸点的热量积累很大。这个热源来自何处呢?喜马拉雅地热带的地表上并没有近代的火山活动,根据各种迹象判断,这个热源很可能是十分年轻的岩浆侵入体。
青藏高原境内温泉广布,山上是白雪皑皑的高峰,山下竟是热田蒸汽腾腾,甚至形成白色汽柱与雪峰银装相辉映,构成独特的秀丽景色。在冈底斯山南麓昂仁县境内的塔各加间歇喷泉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间歇喷泉。主泉口的喷发强度变化无常,间歇时间的长短不一。在喷发系列终结时的猛烈喷发伴随着撼人的吼声,汽和水流冲出泉口,并立即扩容形成直径2 米以上高约20 米的汽水柱,蔚为壮观。高原南部出现间歇泉的地方并没有第四纪或第三纪火山,但却是年轻的造山活动带。因此,间歇泉和水热爆炸活动的间接热源很可能是造山活动带的浅成岩浆活动。
从火山活动时期、规模及岩浆性质上可将青藏高原上的火山活动明显地区分为南北两带。南带称冈底斯火山岩带,分布范围较广,但火山构造已全部被破坏。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大部属于4000 万到5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北带称羌塘高原火山岩带,分布于羌塘高原腹地及昆仑山。这一火山岩带西段火山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上更新世一全新世,而中东段则较早。过去人们认为这里的火山可能都是地质时期近代史上的陈迹,不会再有活动。但昆仑山区卡尔达西火山群1 号火山却于30 多年前再度喷发,说明它原来只是处于休眠状态。卡尔达西火山群是在晚更新世以后喷发形成的。1 号火山锥在1951年5 月27 日的喷发是在年轻的火山锥内重现的小规模喷发,既未破坏老的火山锥,也未形成新的火山锥。
本文标题:抬升尚未终止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qingcang/95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qingcang/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