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的不听话,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刘秀根据西汉末年除薄葬的霸陵得以保全,其余实行厚葬的陵寝均遭盗劫的教训,决定死后简葬,以免遭不测。临终遗诏:丧葬时应像文帝(葬霸陵)那样陪葬以瓦器,不用金、银、铜等贵重物品陪葬,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然而,刘秀死后,刘庄即位称明帝,将父亲遗训抛置脑后,随葬宝器珍物无计其数。结果,东汉末年,刘秀的原陵遭董卓挖掘。事后,曹丕评说此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所以曹魏时期墓葬较之汉时,要简薄了很多,与汉时邙山之陵遭劫,是有很大关系的。晋代诗人张孟阳游历邙山,留下的《七哀诗》“原陵郁??”句,当是原陵破败的真实写照。邙山东汉诸陵地面建筑早已荡然,唯有一尊石像,当年也久埋河床的泥沙中,现已置于象庄村南门外。它原是恭陵神道旁的镇陵瑞兽,据考该石象是迄今中原地区最大最古老的石刻艺术精品。我国陵墓神道两侧置石像生之制,始于西汉。而东汉仅存的这只石象,高3米余,长3.4米,极具神采,虽已残缺,仍可看出机警之态,两千多年来,无言地观视着历史的盛衰沉浮。据载,邙山除葬东汉刘秀的原陵,还有葬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的敬陵、汉和帝刘肇的慎陵、汉安帝刘祜的恭陵,汉灵帝刘宏的文陵。
据《后汉书》载,董卓“……使吕布发(邙山)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因此,曹魏、西晋时期,盛行俭葬,墓内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这不是由于“视死如生”观念上的转变,确是耽心墓葬被盗掘,心态上极具恐惧所致。最典型的是曹操所葬的高陵,要求墓地“不树不封”。这便是后世讹传的曹操有72疑冢的由来。在邙山上,有西晋五座陵墓,也仅是根据郭缘生《述征记》所载而知的: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晋宣帝司马懿的高原陵,晋景帝司马师的峻平陵,还有晋惠帝司马衷的陵墓。这五座晋陵究竟位于邙山什么位置,陵址在哪里,已成为千古之谜。
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为摆脱守旧势力的困扰,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汉化,遂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元,改鲜卑风俗、服制、语言从汉,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无疑又为邙山增添了无数墓茔。孝文帝本人死后葬于长陵,由于地面建筑无存,其确址难辨,直到1946年孝文昭皇后高氏陵被盗,从出土的墓志及有关典籍对照得知高氏陵旁被称之为“大冢”的,乃是长陵所在。邙山北魏帝陵另一处是宣武帝景陵,位于长陵南10余里,为一土冢。至宋代,这里还曾有过名叫“宣武村”的村落,至现在已改名为“冢头村”了。
据载,邙山黄土还葬了二位亡国之君的尸骨。其一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在位时荒淫无道,终日与宠妃张丽华玩乐,被隋灭后押至东都洛阳,52岁时死,后葬邙山。其二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生于宫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谙军国大事。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极谏,却被李煜收监下狱,自缢而死。随后不久,李煜成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终日不乐,过了3年屈辱生活。据宋王铚《默记》载:李煜后悔杀了潘佑、李平,一同降宋的李煜昔日大臣徐铉将此事密告宋太宗,太宗遂起了杀心,又听闻李煜所作“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遂赐“牵机药”毒死李煜,死后也葬北邙。
北邙自洛阳向东延伸百余里,又出现一座规模空前的墓葬群——北宋陵墓群。宋太祖定都开封后,总觉得不如自己的出生地洛阳,因而想迁都洛阳,却遭到群臣激烈反对,只好作罢了。但他将生父赵宏殷的陵由开封迁至巩县邙山,并划定为皇陵区,还是为了将来能迁都洛阳。在巩县的邙山上,共为七帝八陵(赵宏殷没当过皇帝),附葬皇后20余人,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共百余人,随着邙岭的起伏,这众多的陵墓群,蔚为壮观,使人不由肃然,浮想联翩。宋八陵地面建筑仅存神道石雕和陵台,保存尚好,其中石雕群数量极多,气魄豪放,威武壮观。现永昭陵和永厚陵的陵区已修建成宋陵公园,对外开放。
本文标题:邙山墓地冠--古代著名墓葬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