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兵相继扼杀了南明诸王建立的四个政权后,桂王朱由榔被拥上帝位于广东肇庆,次年一月改元永历。永历政权建立后,便调集南方各省明军,抗击清兵南下,以图恢复明室。经过3~4年的抵抗,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江西、两湖和广西先后被清军攻占,永历朝廷颠沛流离,被迫奔命于粤、桂、湘、黔四省。永历六年(1652)二月,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李定国派人将永历帝从广西迁入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
永历帝在安龙,“宫室卑陋,服御粗恶”,所居文华殿,窗壁颓圮、风吹雨洒。但有大西农民军做支柱,抗清形势发展很快。李定国东进之师,取桂林、破永州、下衡阳、逼长沙,所向披靡,军威大振。而此时,农民军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居守贵阳的秦王孙可望骄恣无忌,滋长了分裂自立为王野心,置六部九卿,铸“兴朝通宝”,朱由榔对孙可望惴惴不安,如坐危城。永历帝朱由榔得知孙可望在贵阳仿宫廷制式,大修秦王府后,便与大臣们决定召李定国统兵回朝,保卫安龙,遂派林青阳为使,持敕至广西李定国军营。时马吉翔奉使至梧州祭墓,侦知此事,急遣使至贵阳密报孙可望。狡猾的孙可望却遣心腹大将郑国将马吉翔逮捕,并以“同谋”为由解押至安龙。郑国拥兵直上文华殿,逼问永历帝谁是主谋者,吴贞毓以“凡事宰相主持”自承。郑国械捕吴贞毓与兵科给事张镌,翰林院检讨蒋乾昌、李元开,吏科给事徐极、大理寺少卿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光禄寺少卿蔡縯、武安侯郑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颀、朱议■、福建道御史胡士瑞、武选郎中朱东旦,中书任斗墟、易仕佳、司礼太监张福禄、全为国等18人为囚,并加以严刑拷打。18人大骂不屈,被郑国诬以“盗宝矫诏,欺君害良”罪名处死。据《兴义府志》、《安龙纪事》载:永历八年(1654)四月八日,郑国将18人押赴天榜山下马场,诸臣毫无惧色,痛斥孙可望、马吉翔等朋比为奸。言毕,能赋诗者各赋诗抒志,从容引颈受戮。“时安龙之三尺童子,也无不流涕叹息”。18人遭难后,郑国将其尸体示众三日,才让其家属收其遗骸。吴贞毓、郑允元合葬于城西海源寺,其余16人合葬于北关马场,史称“十八人之狱”。不久,林青阳也被孙可望军抓捕,杀害于城南火草坪。
永历十年(1656)春,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护驾,为18人垒墓。1658年朱由榔移驻昆明,对安龙死难诸人分别予以赠恤,并建庙立碑。永历帝亲题:“明十八先生成仁处”。“十八先生”之称始于此。通政使尹三■将十八人姓名、职务及遇难经过书刻碑上。此碑高1.4米,宽70厘米,碑文系阴刻楷书,于1980年修复此墓时出土,复见于世。
三百多年来,“十八先生”的历史作用如何,史学家多有争议,但他们持正不挠、慷慨赴义的气节,却受到后人的尊敬。清康熙年间,南笼厅通判曾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载十八人姓名、殉难始末及诸臣绝命诗于后。如吴贞毓诗曰:
九世承恩愧未酬,忧时惆怅乏良谋。
躬逢多难惟依汉,梦绕高堂亦报刘。
忠孝两穷嗟百折,匡扶有愿赖同俦。
击奸未遂身先死,留取丹心报国筹。
乾隆初年,守土官将《明史·吴贞毓传》刻于碑石。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学使洪亮吉、知府曹廷奎修墓,沈■撰记立碑,始建十八先生专祠、虚舟和多节亭。
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重修墓,其子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勒石列于墓旁。张锳并在原试院右侧(今安龙一中红楼前右)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宏敞肃穆,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不系舟、怀清亭、享堂、正祠、净香祠等建筑。这组建筑群造形别致,工艺精巧,与府试院原建筑浑然一体,俨然江南园林一座,可惜不久毁于兵火。张之洞代父作《十八先生祠堂记》勒碑树于祠内。祠内楹联极其丰富,大都出于名家之手,辞意深刻、书法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标题:留取丹心报国恩--明十八先生墓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1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