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三国魏诗人,字子建,谯郡(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同胞弟弟。据《三国志》载: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因富才学,早年极为曹操钟爱,甚至欲立他为太子,多次随父出征,出入军营。后因不善权术,行为任性,逐渐失宠。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植厄运相继而至。被曹丕数次借故加害,限其七步成诗,曹植未走完七步即口占《煮豆》一首,借煮豆燃豆萁讽其兄过分的威逼。之后曹丕死,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多有猜忌。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食邑三千,历时四年。相传曹植任东阿王期间,曾数次上疏请求任用,都遭拒绝。“汲汲无欢”中,“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病逝于陈。次年三月,其子曹志遵嘱将曹植遗骸迁葬鱼山西麓。
曹植墓座东向西,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星落陨石,北傍羊茂平台(鱼山八景之一,传为曹植读书台)。其墓茔原封土高约8米,直径约20米。千余年来,无数文人骚客扼腕墓道,在抒发思古幽情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辞章。关于曹植墓,有人认为河南通许县东北12公里的后七步村南的思陵即曹植墓;有说河南淮阳县南三里处的一墓为曹植墓,近年经考古勘测,在此发现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铭文的铜鼎一件,显系误传;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八斗岭上,也有曹植墓一座,现仅存清光绪年间重刻的“魏陈思王曹子建之墓”碑石一通。据最新资料表明,山东省东阿县单庄乡鱼山的曹植墓为是。
曹植墓在历史上也屡有兴衰。建成数百年后,就因“年代■远,兆茔崩沦”,但“茂响英声,远而不绝。”北齐皇建二年(561),曹植的11世孙曹永洛奏请北齐孝昭高演皇帝恩准,在鱼山修墓建庙,雕镂真容,进行祭祀。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对墓又加修葺,并立《曹植墓神道碑铭》碑石一通。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到了“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年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天灾人毁,古代地面建筑至清时早已湮没,就连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神道碑铭》也曾落入鱼山脚下的清河中。清代修复曹植墓地面建筑时,从清河捞出隋碑置于墓前,并建碑亭给予保护。该碑顶呈半圆形,为灰白色岩石质,碑文共931字,字体为篆隶兼用,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文中记叙了曹植简历、葬地及北齐皇建二年修建、祭祀等内容。无撰书者姓氏,碑上镂像难辩。
1951年春,当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墓室呈“中”字形,由甬道、主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棺木放置于主室中部,单棺已朽,棺内铺垫三层,下层为木炭灰,中层为大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云母片,尸骨仅存28块。出土文物陶、铜、玉器132件,颇具典型的曹魏风格。由于陶器上多印有“丹药”二字,有人认为未必是曹植墓,可能时代稍晚。1977年3月,在墓地发现记有“太和七年”等文字的铭砖一块。以此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证明确为曹植墓。次年7月,曹植墓被公布为聊城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28日晚8时,经过清理后的曹植墓室及墓道自然坍塌。1981年始,当地政府二度拨款维修茔墓及地面建筑。1992年,曹植墓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1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徐苹芳、黄景略、俞伟超专程考查了曹植墓,认为该墓从形制到葬品都堪称曹魏时期的标型,对于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国墓葬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该墓弥足珍贵。由此,当地政府制定出了《鱼山曹植墓保护及景区规划》,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融为一体。据报载,景区规划由6个区组成:曹植墓文物保护区,曹植纪念馆,子建祠区,山顶景区,公园区,生活区。总投资759万元。分6期工程,6年完成。其中第一期工程已于1995年完成,修建了墓区围墙、增建墓区阙门,迁建隋代神道碑楼,修复曹植墓和新发现的三座陪葬墓。待到全部工程结束后,濒于毁弃的一代名人之墓,不仅会恢复原貌,还会以新的墓葬文化内涵,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
本文标题:古墓新貌传佳话--曹植墓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