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中学的高中阶段,即十一、十二、十三年级均有地理课,主要内容为:
十一年级:(共56课时)
(1)德国——①地形和政治划分;②德国的自然空间;③附带议题:地理科学理论的形成;④德国经济和社会福利地区;⑤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2)家乡地区的结构分析。
(3)参观旅行:就地学习和应用。
十二年级:(共56课时)
(1)欧洲——①欧洲概况;②欧洲地中海国家的空间利用和其结构;③阿尔卑斯山地区为旅游地和欧洲的过境区;④西欧的经济地区结构和相互关系;⑤转变中的东欧中部和南部。
(2)美国/加拿大与苏联/后继国:比较其大区域——①大区域的自然条件;②大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地理生态问题;③城市结构/城市化、变化情况、民族。
十三年级:(共44课时)
(1)第三世界——①热带和干旱的亚热带的自然潜力;②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③经济利用的形式及其地理生态问题;④地区间的差异、发展的设想;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南北对立、发展策略、援助措施、世界经济秩序。
(2)亚太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途径——①亚太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②日本的工业发展;③亚太地区的其他发展道路;④亚太地区的发展对德国和欧洲的反作用。
三类中学知识点的深度与教学要求也存在差异。例如,主体中学和文理中学在五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均有城市及其郊区的内容,但内容深度与教学要求处在不同层次上。
主体中学:
2.城市和其郊区
2.1城市作为中心所起的作用,城市的特征,城市和郊区的紧密结合,巴伐利亚州的几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
〔教学建议〕记下城市的特征。用一张城市图来阐述城市的分区,如管理中心、工业和居住区、疗养地。做一些调查:我们城市中购物的人来自何处?我们地区的人到哪儿去购物?汇编“陌生的”汽车标志,如在停车房、大的停车场、商业街。在城市图上记下购物的可能地点,并记下其位置。利用一些统计数据和询问,来确定一个城市的另一些居住区,并把此制成卡片加以讲解,如机关、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利用一些统计数据(如乘车上下班的人)。有关地区的地图(如疗养地)和信息材料(如记事日历),解释城市和郊区的相互关系。讨论一个城市的供应和供应不足的问题。收集城市和郊区相互协作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城市和郊区共同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如规划或利用一个大的业余休息场地。在巴伐利亚州地图上寻找各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并与交通网联系起来。总结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特征,如在纽伦堡—菲尔特—埃尔兰根。通过利用一些统计数据和主题地图来比较乘车上下班人与巴伐利亚州各中心间的关系。
2.2认识慕尼黑这个大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作用
〔教学建议〕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向他们介绍和说明慕尼黑的吸引力,如从广告、图片、电话索引中。借助统计材料(居民数、交通收入)来对自己的家乡和大城市慕尼黑作一比较。解释慕尼黑作为巴伐利亚州首府的作用:经济财富的转运地,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州议会和州政府的所在地,剧院和博物馆。
文理中学:5.我们的城市及其周围地带
学生以本城或邻近城市为例认识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结构、作用和它与生存空间的关系,从而有能力分析简单的人与生活空间的关系,并将从本城所学到的城市地理基本知识合理地推广应用于其他城市。
柏林:从被分割的城市至联邦共和详谈当前电视、广播和报刊的报导国首府(→G =10历史10; →FR, (→ME=媒介教育)P=和平意识教育、政治教育)
重要概念:旧市区、商业区、文物保护、服务行业、有效范围、在两地之间不断往返者、城市重建、城市周围地带、市区、中心地点
本文标题: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cai/1325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cai/1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