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能欣赏和接纳“差”学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对学生来说,表扬总比批评好。对好学生,可以毫不犹豫地表扬奖励,面对后进生,表扬的话语往往很难说出口。作为教师,就应该珍惜难得的进步,让后进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班上一位同学的书写很差,成绩也不理想,我找他谈了几次,说如果下次作业书写有进步就奖励他。他一听就来劲了,后来很认真地做了作业,书写明显比以前进步,不再歪歪扭扭,我特地在全班面前大大地夸奖了他,并实现诺言。打那起,他的书写认真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了。其实,与好学生相比,他的字仍然算不上好。可对他而言,他已经尽力了,只要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还怕学不好吗?
书中还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是的,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年代存在,现在也一点没有减少。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为此他还在书中打了个比喻,这就是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得先懂得“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打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打5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与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即你的每一位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在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教育者就要发现挖掘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反观现实,“因材施教”我们也提了好些年,但是,现实的教育是同样的课堂,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卷。如何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以往,我已经开始尝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制定不同的考试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更多的努力。
因此,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这里我只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本文标题: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读后感大全(1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nyi/279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nyi/2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