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各种环境要素均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在地壳表面的局部地区出现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某些化学元素相对过剩,某些化学元素相对不足,以致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比例失调等,使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过多或过少,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从而引发某些地方病,又称“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类活动排放各种污染物,使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引起各种疾病或死亡,称为公害病,也称“环境污染疾病”。
一、地方病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地方病。地方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同外地物资交流少以及保健条件不良的地区。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等。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地方病,俗称“大粗脖”、“瘿袋”,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病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分布很广,严重的发病区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的安第斯山区、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湖盆地周围以及太平洋新西兰的一些地区。据统计全世界有10亿人生活在缺碘区或高碘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约2亿人。我国除上海市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病区县1000多个,缺碘性甲状腺肿病人3000多万人,患地方性克汀病的人数超过25万。克汀病又称呆小病,是甲状腺肿最严重的并发症,胎儿和婴儿在发育期缺碘,导致甲状腺素缺乏,引起大脑、神经、骨骼和肌肉发育迟缓或停滞,主要病症是呆小、聋哑、瘫痪。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人体每日需碘量:成人70~100μg;青少年160~200μg;儿童50μg;婴儿20μg。肌体缺碘会引起缺碘性甲状腺肿,肌体摄入过量的碘会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缺碘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山区、丘陵地带,主要是自然环境缺碘引起。岩石、土壤中含碘少,使粮食、蔬菜、饲料中含碘少,人体从动植物中摄入的碘就少,从而形成缺碘性甲状腺肿。高碘性甲状腺肿多见于海滨地区,如渔民食用含碘丰富的海藻,饮用高碘水,食用高碘食物均会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缺碘性和高碘性甲状腺肿外观上并无区别,只能靠化验尿碘确定。缺碘性甲状腺肿的防治方法是补碘,高碘性甲状腺肿的防治方法是停用高碘饮食,并服用甲状腺素治疗。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因1935年最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故命名为克山病。患者发病急,以损害心肌为特点,引起肌体血液循环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率较高。该病在我国15个省区流行,从兴安岭、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的山地和丘陵一带,重病区多在海拔200~2000m之间。东北和西北发病多在冬季,西南发病多在夏季。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初步认为克山病与缺硒关系较大,多发生在低硒地区,克山病区居民的头发和血液中硒含量均显著低于非病区。由于病因不清尚未有可靠的防治方法。
(三)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同地理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地方病,主要流行在印度、波兰、捷克、德国、意大利、美国、阿根廷、墨西哥、摩洛哥、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它的基本病症是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当地岩石、土壤中含氟量过高,造成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高而引起的。人体摄入过量的氟,在体内与钙结合形成氟化钙,沉积于骨骼和软组织中,使血钙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溶骨细胞活性增高,促进溶骨作用和骨的吸收作用。氟化钙的形成会影响牙齿的钙化,使牙齿钙化不全,牙釉质受损。此外由于氟离子与钙、镁离子的结合,会使钙、镁离子数量减少,使一些需要钙、镁离子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氟中毒的患病率与饮水中含氟量有密切关系。通常每人每日需氟量为1.0~1.5mg,其中65%来自饮水,35%来自食物。饮水中含氟量如果低于0.5mg/L,龋齿患病率会增高;饮水中含氟量高于1.0mg/L以上,氟斑牙患病率会随含氟量增加而上升;如饮水中含氟量达到4.0mg/L以上,则出现氟骨病。氟骨病为患氟斑病者同时伴有骨关节痛,重度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造成残疾。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方法是降低水中含氟量,并使用钙制剂治疗,铝和硼对氟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本文标题:环境与疾病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bao/105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bao/1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