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统称,它包括非常广泛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为研究方便起见,通常将环境质量评价进行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从不同的角度被分成许多种类型,例如,从时间域上可以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影响)评价;从空间域上可分为单项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区域(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全球环境质量评价;从环境要素上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等;从评价内容上可以分为健康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风险评价、美学景观评价等。随着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不断广泛深入开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相信今后环境质量评价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分类。
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像任何别的学科诞生和发展一样,推动环境科学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由此引起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当今人们特别关心的是如何表示环境质量,如何判别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如何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人类的行为对环境质量起着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从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应该是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即环境质量的价值。
环境质量若无价值就无须做评价,环境不做评价其价值也就无从表现。因此,环境质量的价值即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
因为价值是一种关系,是表示人类对环境需要的某种满足程度。因此,对环境质量评价来说,其评价内容基本如下。
(一)环境质量的识别
环境质量识别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当前广泛开展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大多数是对主要环境要素受某些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因此,环境质量识别也就大多局限在对主要环境要素中污染程度进行识别。这种识别显然只能主要依赖对环境要素中污染状况进行监测来完成。此外,根据污染因子在环境要素中迁移转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环境中某些要素受污染的程度,这也是一种环境质量识别。
所以,环境质量识别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通过调查、监测及分析处理,确定环境质量现状;二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的环境质量监测有两个目的:一是调查环境质量的现状;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环境质量状况。
在做环境质量监测时,一般需考虑监测目的、监测项目、监测范围、监测次数、采样时间、测点位置等。
(二)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因为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评价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在做环境质量评价时,首先必须明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到底有哪些需要。这些需要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物质、能量和其他条件,这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一个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生态系统,其物质生产量和能量生产量是相对稳定的,人类社会只有依托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而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要一定的环境质量条件。例如,严重的水体污染,会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以至趋于零。在这种条件下,不仅鱼虾这些大型水生生物绝迹,而且一些抗性较强的水生生物也将绝迹,使水体中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将不能由水体中获取任何物质。又如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影响森林等植物群落的正常生长。若森林遭到破坏,则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这反过来又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于是生态系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其物质和能量的产生量都将大大减小。由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为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良好的环境质量。
2.维持人类自身健康生存的需要
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人类是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显然其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国内外许许多多事实证明,当环境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过多,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时,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群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严重的可以出现急性和慢性死亡现象。人类健康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环境质量与这一需要之间客观地存在着一种满足关系,这种关系为环境质量的生存价值。其满足程度可用来衡量这种价值的大小。事实上,目前各国所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就体现了对这种价值的承认和对这种价值的衡量。
3.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
人类进行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活动,体现了人类的主观意识,但经济发展活动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草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但发展规模受到草场面积大小和草场品质高低的限制。种粮食需要肥沃的土壤,但粮食的产量受到土地面积和肥力的限制。发展工业需要用水,水是发展工业的必备条件,也是制约因素。所以,经济发展活动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客观存在的。许多事实证明,当人类发展经济的主观设想与其环境所能提供的质量条件相符时,人的发展经济的主观设想就能实现。反之,就要受到挫折,甚至失败。所以,环境质量存在一个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
以上表述了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的几个主要方面。若由动态观点来看,经过若干时间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到那时环境质量还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个问题目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还不突出,但最终会提到显著位置上来。
(三)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
人类行为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与环境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影响最大,在人类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环境质量带来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为确保环境质量不致恶化,显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因为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使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朝着更加满足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方向变化。所以,在研究发展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这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观点,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人类经济发展行为。
一个经济发展行为在行动前,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决策。行为的决策包括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局地或区域的布局,以及产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结构、生产技术等问题的选择这样一些内容。决策是决定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关键阶段。若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则会使当地的环境质量条件与这一发展行为不适应。这一发展行为的执行必然会遇到极大障碍,即使勉强执行,也会对当地的环境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同样,若布局不合理,或具体的技术问题选择不当,也会对局地环境质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环境质量的恶化又反过来抑制发展行为,使发展与环境进入恶性循环。
人类的经济发展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如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活动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特点不同,有些部门能耗、物耗高,对环境质量影响大;有些部门能耗、物耗低,对环境质量影响小。针对这一特点,人们在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意类型选择这一问题。
不同的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小不同。一些大型经济开发活动,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范围在几万平方公里到百万平方公里范围。而一些工业企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平方公里范围。显然对那些影响范围大的开发活动,人们需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一个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效不同,有些开发行为在建设期对环境质量有影响,有些在运行期对环境质量有影响,还有些开发行为在退役期仍对环境质量有影响,有些这种影响还能延续很长的时间。
不同种类的经济开发行为对环境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就是同一种类型的开发行为,因其规模不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研究开发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时,应着重讨论对环境质量影响大的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经济开发活动内容很丰富,情况很复杂,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评价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我们既反对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建设的观点;也反对一味的只顾保护环境,而抑制经济发展的观点。我们的口号是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做到协调发展,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体。发展经济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只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就可把这种影响限制在最低的、人们可接受的水平上。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能得到保护。在做环境质量评价时,对某项经济发展行为,不能采取简单肯定的做法,也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做法,应该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协调两者的关系,求得两者的共同发展。
本文标题:环境质量评价概述(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bao/104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bao/1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