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热性质一般指海水的热容、比热容、绝热温度、位温、热膨胀及压缩性,热导率与比蒸发潜热等。它们都是海水的固有性质,是温度、盐度、压力的函数。它们与纯水的热性质多有差异,这是造成海洋中诸多特异的原因之一。
一、热容和比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是焦耳每开尔文(记为J/K)或焦耳每摄氏度(记为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记为J·kg-1·℃-1。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压比热容,记为cp;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容比热容,用cv表示。海洋学中最常使用前者。
cp和cv都是海水温度、盐度与压力的函数。由于比热容在海洋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学者对cp的计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表(3-1)是气压为101325Pa时海面的比热容cp。可以看出,cp值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但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大致规律是在低温、低盐时cp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高温、高盐时cp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在盐度S>30,温度t>10℃时,cp值则全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定容比热容cv的值略小于定压比热容cp。一般而言cp/cv为1~1.02。
海水的比热容约为3.89×103J·kg-1·℃-1,在所有固体和液态物质中是名列前茅的,其密度为1025kg·m-3,而空气的比热容为1×103J·kg-1·℃-1,密度为1.29kg·m-3。也就是说,1m3海水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100m3的空气升高1℃。由于地球表面积的近71%为海水所覆盖,可见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正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远大于大气的比热容,因此海水的温度变化缓慢,而大气的温度变化相对比较剧烈。
二、体积热膨胀
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以η表示,在恒压、定盐的情况下
η的单位为℃-1。它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上式中α为海水的比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在海洋学中习称比容。由图3—4可以看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就是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tρ(max),它也是盐度的函数,随海水盐度的增大而降低。有经验公式为
tρ(max)=3.95-2.0×10-1S-1.1×10-3S2+0.2×10-4S3(3-7)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空气的小得多,因此由海水温度变化而引起海水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海水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空气。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的热膨胀系数随压力的增大在低温时更为明显。例如盐度为35的海水,若温度为0℃,在1000m深处(p≈10.1MPa)的热膨胀系数比在海面大54%,而温度为20℃时,则仅大4%。所以上述影响在高纬海域更显著。
表3-1气压为1013.25hPa时海面的比热容cp(×103J·kg-1·℃-1)
(据Millero,etal.1973)
三、压缩性、绝热变化和位温
(一)压缩性
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定盐条件下的等温压缩系数为
βt的单位为Pa-1,式中α为海水的比容。
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压缩。
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与其它流体相比,其压缩系数是很小的。故在动力海洋学中,为简化求解,常把海水看作不可压缩的流体。但在海洋声学中,压缩系数却是重要参量。由于海洋的深度很大,受压缩的量实际上是相当可观的。若海水真正“不可压缩”,那么,海面将会升高30m左右。
(二)绝热变化
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在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作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上述海水微团内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海水绝热温度变化随压力的变化率称为绝热温度梯度,以Г表示。由于海洋中的现场压力与水深有关,所以Г的单位可以用开尔文每米(K/m)或摄氏度每米(℃/m)表示。它也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可通过海水状态方程和比热容计算或直接测量而得到。海洋的绝热温度梯度很小,平均约为0.11℃/km。
(三)位温
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记为Q 。海水微团此时相应密度,称为位密,记为ρQ 。
海水的位温显然比其现场温度低。若其现场温度为t,绝热上升到海面温度降低了△t,则该深度海水的位温Q =t-△t。
在分析大洋底层水的分布与运动时,由于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变化效应往往明显起来,所以用位温度分析比用现场温度更能说明问题。
四、蒸发潜热及饱和蒸汽压
(一)比蒸发潜热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其具体量值受盐度影响很小,与纯水非常接近,可只考虑温度的影响。其计算方法有许多经验公式,迪特里希(Dietrich,1980)给出的公式为
L=(2502.9-2.720t)×103J/kg (3-9)
适用范围为0~30℃。
在液体物质中,水的蒸发潜热最大,海水亦然。伴随海水的蒸发,海洋不但失去水分,同时将失去巨额热量,由水汽携带而输向大气内。这对海面的热平衡和海上大气状况的影响很大。例如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其生成、维持和不断增强的机制之一,是“暖心”的生成和维持。“暖心”最重要的热源之一,则是海水蒸发时,所携带巨额热量的水汽进入大气后凝结而释放出来的。
海洋每年由于蒸发平均失去126cm厚的海水,从而使气温发生剧烈的变化,但由于海水的热容很大,从海面至3m深的薄薄一层海水的热容就相当于地球上大气的总热容,因此,水温变化比大气缓慢得多。
(二)饱和水汽压
对于纯水而言,所谓饱和水汽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蒸发现象的实质就是水分子由水面逃逸而出的过程。对于海水而言,由于“盐度”存在,则单位面积海面上平均的水分子数目要少,减少了海面上水分子的数目,因而使饱和水汽压降低,限制了海水的蒸发。海面的蒸发量与海面上水汽的饱和差(相对于表面水温的饱和水汽压与现场实际水汽压之差)成比例,所以海面上饱和水汽压小,就不利于海水的蒸发。这样一来,海洋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和热量就相对减少了。
五、热传导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热量,称为热流率,单位为“瓦特”(W)。单位面积的热流率称为热流率密度,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记为W·m-2。其量值的大小除与海水本身的热传导性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垂直于该传热面方向上的温度梯度有关,即
式中n为热传导面的法线方向,λ为热传导系数,单位是瓦特每米每摄氏度,记为W·m-1·℃-1。仅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热传导系数λt为10-1量级。例如在101325Pa气压和10℃时,纯水的λt=0.582W·m-1·℃-1,30℃时,λt=0.607W·m-1·℃-1,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的热传导系数在液体中除水银之外是最大的。由于水的比热容很大,所以尽管其热导性好,但水温的变化相当迟缓。海水的热导系数λt,比纯水的稍低,且随盐度的增大略有减小。λt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若海水的热传导是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涡动热传导系数λA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因此,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中,λA有较大差别,其量级一般为102~103。所以涡动热传导在海洋的热量传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分子热传导只占次要地位。例如,据计算,在温度0℃的海洋中。如果海面温度保持30℃,单靠分子热传导,则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能在300m的深度上使温度上升到3℃。当然在§3.4.3讲述“双扩散”对流时,分子热传导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类似热量的传导,海洋中的盐量(浓度)也能扩散传输。同样也有分子盐扩散和涡动盐扩散两种方式,且不同盐度的海水,其盐扩散系数也不同。大体上分子盐扩散系数仅为分子热传导系数的0.01左右。盐扩散率表达式的形式与式(3—10)的形式相对应。
另外,海水的动量传输的表达式,也与式(3—10)具有相似的形式。
六、沸点升高和冰点下降
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在海洋中,人们关心的是海水的冰点随温度的变化。Doherty等(1974)给出了如下关系式
tf=-0.0137-0.051990S-0.00007225S2-0.000758Z
(3—11)
式中Z为海水的深度(m)。在上述基础上,Millero等(1976)又提出了新的公式
tf=-0.0575S+1.715023×10-3S3/2
-2.154996×10-4S2-7.53×10-8p
(3-12)
式中S为实用盐度,p的单位为帕(Pa)。
虽然海水最大密度温度tρ(max)与冰点温度tf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降得更快(图3—5)。当S=24.695时,两者的对应温度皆为-1.33℃,当盐度再增大时,tρ(max)就低于tf了。
七、海水的一些力学性质
(一)海水的粘滞性
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摩擦应力的大小与两层海水之间的速度梯度成比例。界面上单位面积的应力为
式中n为两层海水界面的法线方向,υ为流速,μ称为动力学粘滞系数(粘度,Viscosity),单位是帕秒,记为Pa·s;μ/ρ称为运动学粘滞系数,单位是平方米每秒,记为m2·s-1。μ随盐度的增大略有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却迅速减小。
单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μ的量级很小。在讨论大尺度湍流状态下的海水运动时,其粘滞性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描述海面、海底边界层的物理过程中以及研究很小尺度空间的动量转换时,分子粘滞应力却起着重要作用。分子粘滞系数只取决于海水的性质,而涡动粘滞系数则与海水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海水的渗透压
如果在海水与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渗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那么,淡水一侧的水会慢慢地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的压力增大,直至达到平衡状态。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它随海水盐度的增高而增大。低盐时随温度的变化不大,而高盐时随温度的升高增幅较大。
海水渗透压对海洋生物有很大影响,因为海洋生物的细胞壁就是一种半渗透膜,不同海洋生物的细胞壁性质有别,所以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不同。这是海洋生物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
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依理论计算可达水位差约250m的压力。
(三)海水的表面张力
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这就是表面张力。海水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随盐度的增大而增大。海水中杂质的增多也会使海水表面张力减小。表面张力对水面毛细波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海水的其它物理性质,诸如海水的电导性,声学与光学性质,海水的结冰等等,包括海水的密度,将在后继的章节中另外进行讨论。
本文标题: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80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