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分类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之特征来分类,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风暴(如台风、飓风等)所引起的和由温带气旋所引起的两大类。另外,在中国北方的渤、黄海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风暴潮,只是尚未引起国际上风暴潮界的注意。
热带风暴在其所路经的沿岸带都可能引起风暴潮,以夏秋季为常见。经常出现这种潮灾的地域非常之广,包括北太平洋西部、南海、东海、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印度洋西部、南太平洋西部诸沿岸和岛屿等处。如日本沿岸,因受太平洋西部台风的侵袭,遭受风暴潮害颇多,特别是面向太平洋及东中国海的诸岛更易遭受潮灾。中国东南沿海也频频遭受台风潮的侵袭。在墨西哥湾沿岸及美国东岸遭受由加勒比海附近发生的飓风的侵袭而酿成飓风潮。印度洋发生的热带风暴,通常称为旋风,旋风也诱发风暴潮;譬如,孟加拉湾的风暴潮,其势是举世罕见的。
当热带风暴所引起的风暴潮传到大陆架或港湾中时将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现象,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台风或飓风还远在大洋或外海的时候亦即在风暴潮尚未到来以前,我们在验潮曲线中往往已能觉察到潮位受到了相当的影响,有时可达到20或30厘米波幅的缓慢的波动。这种在风暴潮来临前趋岸的波,谓之“先兆波”。先兆波可以表现为海面的微微上升,也有时表现为海面的缓缓下降。然而必须指出,先兆波并非是必然呈现和存在的现象。
第二阶段风暴已逼近或过境时,该地区将产生急剧的水位升高,潮高能达到数米;故谓之主振阶段,招致风暴潮灾主要是在这一阶段。但这一阶段时间不太长,一般为数小时或一天的量阶。
第三阶段当风暴过境以后,即主振阶段过去之后,往往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振动——假潮或(和)自由波。在港湾乃至大陆架上都会发现这种假潮;特别当风暴平行于海岸移行的时候,在大陆架上,往往显现出一种特殊类型的波动——边缘波。这一系列的事后的振动,谓之“余振”,长可达2~3天。这个余振阶段的最危险的情形在于它的高峰若恰巧与天文潮高潮相遇时,则实际水位(即余振曲线对应地叠加上潮汐预报曲线)完全有可能超出了该地的“警戒水位”,从而再次泛滥成灾!因为这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更要特别警惕。
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风暴潮即如此;此外,美国东岸也有这种类型的风暴潮。
上述两类风暴潮的明显差别在于,由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潮,一般伴有急剧的水位变化;而由温带气旋引起者,其水位变化是持续的而不是急剧的。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热带风暴比温带气旋移动迅速、而且其风场和气压变化也来得急剧的缘故。
此外,尚存在另一种类型的风暴潮,可以说是渤、黄海所特有的。在春、秋过渡季节,渤海和北黄海是冷、暖气团角逐较激烈的地域,由寒潮或冷空气所激发的风暴潮是显著的;其特点为水位变化持续而不急剧。由于寒潮或冷空气不具有低压中心,因而可称这类风暴潮为风潮(windsurge)。
本文标题:风暴潮(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