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
春季渤海湾沿岸含量略高,其他均较低,最低在滦河口附近。夏季滦河口变为高值中心。黄河口表层亦为高值,但在10m以深却不再是高值区。秋季表层以渤海湾、辽东湾稍高,其他层次都较均匀。冬季各层的分布,有西南高而东北低的态势。
总体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在冬季,最低值在春季。铅直向分布仅夏季在辽东湾有跃层,春、秋、冬三季较均匀。
二、黄海
铅直向的分布南北黄海有明显差异,南黄海在春、夏、秋三季均有层化现象,仅冬季铅直向分布均匀,而北黄海四季都较均匀,仅在海峡区于夏秋季有弱层化现象。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同渤海,即冬季最高,春季最低。
春季表层至30m层,从北黄海到南黄海中部含量低且均匀,南黄海的东侧及西岸的苏北近海则为高值区。至底层,东侧的高值区明显向黄海中部扩展。夏季,上述两个高值区均渐退缩,冬季更甚,尤其至10m层以深,则仅剩南黄海南部边缘稍高。
三、东海
春季各层均有三个高值区:长江口至杭州湾、济州岛附近、台湾海峡北部至东海南部。东海广阔的中部及台湾海峡中部为低值区。在底层,东部亦出现高值区,而台湾海峡均变为低值区。夏季0~30m江浙沿岸的高值区更为扩展。钓鱼岛一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的高硅水舌,底层在冲绳海槽为高值区。秋季由苏北至台湾海峡的整个沿岸海域,表层均为高硅区,20m以深浙江沿岸蜕变为低值区。冬季,广阔的中部海域由表层至底均为低值区;相应的由长江口至台湾海峡,以及北部的济州岛一线,则为高值区。至底层,冲绳海槽一带也成为高值区。
硅含量的铅直方向分布,大部海区除冬季外均出现层化现象,且以夏季最强盛。黑潮区四季均有层化现象。东海硅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在不同海域,其最高、最低值出现的季节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最低值绝大部分出现于春季。
12.6.4 硝酸盐
一、渤海
春季在渤海湾至莱州湾表层为高值区,可达5μmol/dm3以上,辽东湾为次高值区,且呈舌状伸向西南。随水层深度增加,含量明显升高,渤海湾和黄河口附近,底层可高达9μmol/dm3以上,辽东半岛西岸近海也升达3μmol/dm3以上。夏季各层含量普遍很低。秋季复又增高,尤以辽东湾为最,其湾顶表层可达7μmol/dm3以上,但随深度增加含量却渐降低。冬季大部海区表层含量增加,又以渤海湾至莱州湾最甚,均可达5~10μmol/dm3,中部海区也可增至2~4μmol/dm3。
铅直向分布在春、秋、冬三季都甚均匀,即使夏季,跃层也不显著。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冬季达最高,春、夏季达最低。
二、黄海
季节变化类似渤海,冬季含量达最高,而春、夏季较低。铅直向分布特点不同于渤海,因在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层化现象。
春季大部分海域表层含量低且分布均匀,海州湾至长江口近岸为高值带。在20m层以深,长江口外的高值舌向东北伸展,在底层则出现由济州岛向西北而后转向北的高值舌。夏季在表层,苏北至长江口的高值舌向东伸展可达125°E以东,底层则在南黄海冷水团区域出现封闭的高含量区。秋季分布特点与夏季类似,冬季则不然:黄海大部分表层含量增加,而海州湾外却出现全海区的最低值,同时又在苏北至南黄海南部出现高值区。
三、东海
春季在浙闽沿岸表层含量高,尤其长江、钱塘江口外高值舌东伸很显著,从而形成了很大的水平梯度,其他海域则甚低且均匀。在底层,冲绳海槽区也出现大片高值区,其等值线密集之处,与黑潮流路有很好的相应关系。夏季分布亦有如上特点。秋季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近岸均有高值区,长江口外的高值舌东伸可达125°E以东,但随深度增加,含量减少,水舌亦西缩。在底层出现了以125°E、30°N为中心的低值区,而在其东南和东北方向均呈现为高值区。冬季表层分布为西北高东南低,各层均类似。在底层,冲绳海槽为高值区,其等值线密集处与黑潮流径相应。
东海硝酸盐的铅直向分布,春季即出现层化,夏季跃层很明显,黑潮区四季均有层化现象。含量的季节变化有区域特征,即:近岸区冬季最高,秋季最低;远岸区则为表层冬季最高,而底层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
12.6.5 亚硝酸盐
一、渤海
春季表层渤海湾至莱州湾为高值区,其他区域含量均很低,各层分布趋势相似。底层在黄河口达最高,可大于0.5μmol/dm3。夏季表层渤海湾为高值区,湾顶达0.5μmol/dm3以上。10m层以深,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至底层,形成渤海南半部和辽东湾顶两个高值中心区。秋季表层以黄河口附近最高,可大于1.2μmol/dm3,高值舌伸向东北可达渤海中部,表层以深各层类似。冬季含量普遍较低,仅在渤海中部偏西南有封闭高值区,且其范围和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二、黄海
春季表层普遍较低,仅西岸及东部高于0.1μmol/dm3。30m以深略有增加,至底层呈西南高于东北的态势。夏季表层在苏北以东海区出现高值区,其他区域较低且均匀。从20m开始,在成山角外海出现封闭高值区,且随深度增加而扩大,至底层可与苏北外海的高值区相连。冬季表层在南、北黄海中部各出现一个低含量区,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以及济州岛西北海域为高值区。随深度增加,上述两个低值区可互相连通,形成黄海中央低、外围高的分布格局。冬季表层在西朝鲜湾、海州湾向东南,各成一片低值区,其他区域稍高且均匀,由于对流混合发达,各层分布大体雷同。
年变化情况为冬季含量高夏季低,春秋为过渡季节。铅直向分布在春季开始层化,夏季跃层明显,秋、冬季大致均匀成层。
三、东海
春季表层浙闽沿岸高,外海低且均匀。底层在长江口有高值舌东南伸,可达127°E、30°N,钱塘江口则为低值舌东伸,南部大片海域含量低且均匀。夏季表层仍有西侧高的特点,但东部和中部也有高值区出现。表层以深各层,多处出现块状高值区。在底层,最明显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尤其长江口外有高值舌向东北方伸展。秋季表层在28~32°N,123~126°E附近形成封闭高值区直至底层均相似。冬季大片海区均匀,仅东侧略低,随层深增加,含量稍有增加,而分布趋势相似。至底层除东侧稍低外,还在浙东、闽北沿岸出现小片低值区,闽南则为高值区。
表层含量为秋高春低,其他季节规律不明显,且在不同海域季节变化的差异较大。在台湾海峡,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亚硝酸盐的铅直向分布,与硝酸盐及磷、硅有所不同,其表现是:在温跃层的下界出现最大值层,该层的强度与温、盐跃层的强度有关,而在此层上方出现叶绿素a最大值。秋、冬季铅直向分布大都均匀,而黑潮区仍有层化现象。
本文标题: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与变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aike/107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aike/1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