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震灾预防体系要特别强调“执法严格”和“常备不懈”呢?震灾防御的各项工作,涉及面都很宽,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一个环节,甚至一个单位的工作没做好,可能会影响一大片。例如,如果一幢高楼不抗震,遭遇强震倒塌,受损失的不只是这个楼盘的开发商,它必然殃及所有的客户,还可能伤害过路行人与阻塞交通,也可能破坏供电、供水、供气系统,甚至造成次生灾害,对这个城市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又如,如果修建水电站没有搞好抗震设防,万一遭遇强震,造成的灾难就不只是电站破坏与停电,它还可能由于大坝决口,洪水淹没下游的城市和农田,影响范围更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让大家自觉做好各项防震减灾工作,而且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手段,让那些一时尚未充分认识抗震设防意义,或者由于经济利益等其他原因不愿意做必要抗震设防的业主或单位也必须做好必要的震灾预防工作,以保证他们自己以及社会的地震安全。在当前的法制社会里,强化法制是最有效的强制性手段。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就有了依据。立了法,必须严格执法,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地震是小概率事件,而许多震灾预防工作却不是临时抱脚能做好的。例如,前面举例说到的建高楼、修水电站的抗震设防就不是有了地震短临预报,甚至不是有了中、长期地震预报意见能抓好的。更何况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常备不懈。
下面把刚才提到的一些重要概念与震灾预防的重要工作做一些解释。
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在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因素的基础上,经国家或授权的地方地震管理部门制定或审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按照《防震减灾法》规定,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区划与地震小区划 地震区划是对国土按照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的危险程度进行的区域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多以烈度为指标进行地震区划,1978年美国提出以有效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速度为指标的地震区划原则后,采用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地震区划图成为国际明显的发展趋势。建国后,国家地震主管部门曾组织编制了三代以烈度为指标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先后于1957年、1977年和1990年公布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国家标准,已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于2001年8月1日实施。
为什么地震区划指标要从地震烈度改为地震动参数呢?因为地震烈度只是地震造成破坏程度的一种宏观等级,按地震烈度没法直接搞抗震设计,必须先将它按统计关系换算成能反映地震破坏力的物理量。《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就是两个能反映地震破坏力的物理量。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一定质量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知道了地面震动的加速度也就知道了地面所受的地震力。地震波及其引起的地面震动含有不同的周期成分,要全面了解地震可能引起的地面运动以及所受到的作用力,就应该知道各种周期的地面运动加速度,用工程地震的术语来说,应知道地震动反应谱。实际上,用谱来描述含有各种周期成分的物理量也是物理学、力学里通用的办法。所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就是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也就是说,地震动不同周期的水平加速度是不相等的,选做指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其中最大的那个值。所谓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这两个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能满足采用地震动反应谱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文标题:防震减灾知识之九--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8)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dizhen/614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dizhen/6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