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使得应急救援指挥有可能更加迅速、高效。目前,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已初具规模,建立了震情、灾情、指挥、信息等方面的初级工作平台,为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撑条件。一些大城市与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建设也初步建成,正在实施的“十五”重大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指挥技术系统》预计2007年完成,将初步形成可覆盖全国大部分国土的具备基本指挥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网络框架。
有了这样的技术系统,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及数字化地震台网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震情、灾情的速报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全国大部分国土,特别是大城市与重点防御区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包括各类建(构)筑物、人口、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各种生命线工程分布信息的基本数据库,无论在震前还是在震时,都可以很方便地开展震害预测,并能够随时根据现场报告的实际灾情,修改震害分布图像,找出最佳救灾路线,供领导决策参考;各级抗震救灾组织机构、救援队伍的组成以及成员和装备的基本情况,各地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政策、对策文件都在系统里有储存,都可以很方便地调用。涉及面这么广的一个大系统,很难几句话就介绍清楚。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如此复杂,新建设的一个技术系统也很难面面俱到。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建设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无疑会给我国和有关地区的地震应急指挥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而且,将来还会不断完善。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与救援队伍 在第八讲里,我们已经用大量事实和照片说明,在唐山大地震等以往的抗震救灾实践中,凡是遭遇严重震灾,急需救援时,总是人民子弟兵——解放军冲在最前面,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承担起抗震救灾主力军的重责。其实,当出现洪水等其他巨大灾害时,也都是亲人解放军帮助受灾群众,一次又一次取得抗灾的胜利。可是,第八讲也谈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里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万一遭遇强震,倒塌的废墟重重叠叠,有的很难用双手搬动,有的还不能使用普通工业用的吊车、推土机等重型机械,因为重物勾连着重物,里面可能还有生命。需要经过专业救援培训的专业队伍,使用专用工具实施救援。第八讲介绍了国际上的一种流行做法,建立专业紧急救援队,在联合国现场搜救协调中心(OSOCC)的协调下,实施国际紧急救援。
我们国家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1年成立,按“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震结合”的原则组建,配备了搜索、营救、医疗、通讯、动力、车辆、个人防护、后勤保障等8大类360余种23400余件套专用装备。至今,这支年轻的队伍已经奔赴新疆(伽师—巴楚6.8级与昭苏6.1级地震)、阿尔及利亚(北部6.9级地震)、伊朗(巴姆7.0级地震)、青海(雪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9.0级地震海啸和中爪哇6.4级地震)、巴基斯坦(7.8级地震)等8个灾害现场开展了很有意义的紧急救援活动。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地救出了幸存者,在各震灾现场救治了大量伤员,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与受灾国人民加强了友谊,进一步为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图9-11和图9-12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地震现场实施救援的两张工作照片。
本文标题:防震减灾知识之九--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与三大工作体系(1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dizhen/614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dizhen/6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