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3)

时间:2014-11-07 22:4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叙述原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②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说明原理的正确性。
 
3.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
 
4.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5.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纬度地带性。
 
6.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7.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
1.如何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2.在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时,既要强调纬度、海陆、地形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又要说明各自然带存在着各自的自然地理过程。
 
 
【教法设计】
 
教学中可灵活采用案例分析法、野外考察、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在本章教学之前,本人就带领部分学生到城郊菩提山做了自然地理的综合考察,从岩层水平构造分析推断山地成因(向斜山或者断块山),从广泛分布的红色页岩推理出比较肥沃的紫色土成因,一路爬山观察采集树叶标本确认多为常绿阔叶形态,结合山体海拔(598米)、高差都比较小的情况推导该山地垂直差异不明显等等。同时,获取了大量图片影视资料并带回课堂,从而为本章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直观的基础。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建议从图像或实例入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出发,分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为了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可任取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中的一个即可,人教版教材介绍了生物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但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环境突出特征抓住主导要素(当然有人认为环境要素都是并列关系)进行举例说明。比如,青藏地区──高海拔,西北内陆地区──干旱,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江南丘陵──起伏不平,东北地区──气候冷湿。然后从这些要素出发,横向联系全面介绍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像西北内陆干旱特征的分析就可按“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的顺序展开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换个顺序分析,就能实现对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知识理解。当然以学校所在地为例,进行分析,学生会感到更熟悉,更亲切,更具有感性认识。如果学校所在地与西北内陆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地区比较,找出由什么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陆地环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当陆地环境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地理环境,最后应落实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性这一事实。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6155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6155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