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研讨课例--人口的数量变化(2)

研讨课例--人口的数量变化(2)

时间:2014-02-28 13: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案例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
第一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
第二阶段:人口负增长阶段  (1957~1961)
第三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
第四阶段: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
第六阶段: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     )
 

 
思考:
 
1.各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不需要每个阶段都详细分析,只要选取一些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来分析。如设问“六个阶段中最引人注目、最特别的是哪个阶段?”,学生很容易留意到第二阶段的负增长现象,联系历史,即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使生活困苦等原因使死亡率上升等来分析;又如设问:“从第三阶段起,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即可引导学生看到死亡率下降到0.7%左右便一直比较稳定,也就是说死亡率的变化并不是后阶段人口增长的关键,而是出生率的下降在起作用;延伸拓展一下,可以设问:“第五阶段中前期出生率为何出现一个小峰值?”,引导学生理解60年代出生率高对80年代人口增长带来的滞后影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3.目前中国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得出现代型,并注意比较中国的现代型与欧美国家的区别。)
 
【承转设问】人口的增长除了与自然增长率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探究1】探讨人口基数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P3“活动”计算某地的人口增加数目
 
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增长率下降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反而多了?(引导学生得出人口基数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计算中国的年增长人数(基数:13亿,2001年自然增长率0.695%)
 
【问题探究2】探讨我国人口政策与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从人口基数大这一国情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
 
提出问题:随着国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案例分析:人口模型
 
以一个59人的班为例,假设其代表一个社会,其中男30人,女29人,都是25岁左右,按照“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问30年后,这个社会的年龄结构会有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计算人口百分比,并画出年龄结构示意图。从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一结论。
 
补充资料,加深认识:
 
“广州人口老龄化脚步急——据悉,广州市1992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型城市行列。1999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8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未来一段时间将以年均3.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30年左右,全市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广州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老龄问题已成为广州市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引导讨论这一现象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标题:研讨课例--人口的数量变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563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563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研讨课例--人口的数量变化(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研讨课例--人口的数量变化(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