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

时间:2014-02-28 12:5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课后活动】
 
地表形态千姿百态,这都是自然的力量。其中山地的形成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结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山岳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请同学们借助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相关事例,认识山地的形成与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变,并列表比较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网站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
 

  本文标题: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5631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56317.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