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显示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环境保护课程本身是一种宣传教育的手段。
以下是本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对个章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作为开篇,首先要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于转变观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章知识逻辑结构如下: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范畴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教材选用的是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老师们也可参照其他的资料以便对地理环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材列举了4项基本成因,阐述了四对基本矛盾,其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并与成因1具有关联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会道德伦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以后的章节要具体讲述,至于特点则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自己总结完善。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新环境观的表述是:人类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赢,并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和政治课中均出现,此处就内涵和本质作进一步强调。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类污染及其对污染的防与治。本章的目的在于学习某几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危害和人类目前采取的种种措施。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危害;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本章知识逻辑结构如下: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自净作用是环境遭受污染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于环境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环境容量的一种标志,也是环境污染发生的底线。自然界的净化作用发生的范围很广,但限于篇幅,本单元只侧重于水的自净作用,至于大气、固体废弃物的自净作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并不是不存在,教师可以作补充。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水体污染物,三则案例讲述了三类污染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素、石油,可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和探究。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点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广,危害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的特点,一经发现,污染早已扩散,治理难度大,尤其要关注有害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鉴于垃圾的产生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引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化的意识,养成对危险垃圾不随意处理的良好习惯。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认识能源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
几点说明:污染类型远不止上述三种,教材以大尺度、影响大为主要宗旨,选择上述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扩展和调整。对于每一种污染类型的学习,原则上都应该从污染现象入手,然后追根溯源分析污染源、污染物、污染过程与危害、采取的治理措施,但教材为了突出重点,采取了在不同污染现象中突出某一个点的方法,例如水污染侧重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污染侧重污染途径和危害,而大气污染则只要学习防治措施。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希望教师能够选择重点案例,并保持案例的完整性,能够作全面的分析和学习。此外,讲述污染,要从一个个真实的事件说起,由于许多污染事件具有共性和普遍性,所以本章在案例的使用上建议替代,教材中的案例可以选取,如果有更为鲜活的类似案例,完全可以进行替代。但是要保持案例的完整性、贯通性,切忌将案例变为举例。各类污染事件总要引发道德问题,教师在讲述案例的最后一定要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价值观有所提升,要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决策中变得慎重,要能够自觉地积极推动环保事业地发展。
本文标题: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9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