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比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构成要素上的不同。
一、“双基”和“知识与技能”
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地理教学大纲对“双基”的阐述比较概括,而地理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的阐述比较具体一些。
2.“知识与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不仅有用,并且它们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离不开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地理技能。
3.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4条。第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这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也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本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1”来实现。
第二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这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有关这部分内容的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本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来实现。
第三条目标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目标,但它和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了解区域地理概况,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的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则要求从成因上认识区域差异,通过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来认识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是教学的载体,本条目标的归宿是对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的领会。
第四条目标是有关一系列地理技能的目标。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而高中则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初中是“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而高中则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这些技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二、“能力”和“过程与方法”
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共同点是:都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所不同的是:(1)地理教学大纲对“能力”的阐述比较概括,地理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阐述比较具体;(2)地理课程标准还强调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自己见解和成果的能力;(3)地理课程标准不仅重视能力本身,还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关键目标。正确、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3.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3条。第一条目标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这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作为高中学生,不会收集处理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的解决地理问题。所以,这条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目标构成要素的对比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0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060.html